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回复: 0

chatgpt deep research:波纳文图拉“悟性”概念与中国悟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复制链接]

1699

主题

343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5821
发表于 昨天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概念解析:波纳文图拉六官能结构中的「悟性」
13世纪方济各会神学家圣∙波纳文图拉(Bonaventura)的代表作《心向上帝的旅程》(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描绘了灵魂上升归向上帝的六个阶段。在这一旅程模型中,他提出人心灵有六种内在官能(能力):依次为感觉(sensus)、想象(imaginatio)、知性(ratio)、理性(intellectus)、悟性intelligentia)以及心灵的顶峰(良心的闪现)(即synderesis,常被喻为灵魂中神性的火花)book.chazidian.com。这些官能构成灵魂认知的阶梯:“通过它们我们由最底部攀升至最高点,由外部深入到最里面,由暂时抵达永恒”book.chazidian.com。波纳文图拉认为,这六种能力原本根植于人的本性,虽因罪恶而扭曲,但可经由恩典重建、由公义净化、由知识陶冶,并最终由智慧臻于完善book.chazidian.com
在这一六重结构中,“悟性”(intelligentia)位居第五层,属于心灵较高的认知能力,仅次于最高的“心灵顶峰”/良心火花。相对于**“知性”(偏重于对具体事实的认识)和“理性”(偏重于逻辑推理和演绎理解),“悟性”在波纳文图拉体系中指向一种更高阶的直观智能**——一种超越了日常推理的洞察力,能够直接把握更高的真理或神圣原理book.chazidian.com。换言之,“悟性”是一种属灵的直觉(spiritual insight),使心灵在经过理性的训练后得以领悟上帝的超性真理。波纳文图拉承袭奥古斯丁传统的**“光照论”(illuminatio)思想,认为人的心智要认识上帝,离不开神圣之光的内在启迪**holymountaincn.org。“悟性”正是承载这种灵光照明的心灵之“眼”。在旅程的第五阶段,灵魂凭借悟性进入对神圣本体更直接的默观:例如,波纳文图拉指出此时心灵得以凝视上帝作为**“存在本身”(ipsum esse),体悟到上帝那超越一切范畴的纯粹存在holymountaincn.org。因此,“悟性”的作用在于桥接理性推知与超理性默观**:经过悟性的提升,心灵从对受造界和自身的反思,进入对神本身的直觉凝视,为最终的神秘合一做准备。
需要指出,波纳文图拉强调 人类堕落后理性能力的局限:若无上帝恩典之扶持,人的理智再敏锐也无法自行抵达神境。他明确表示:“如果不凭藉基督,无论人的本性之光和所得的知识是何等耀眼,都不能进入内在并在主内享受喜乐holymountaincn.org。也就是说,悟性等高级心灵官能虽然是人与生俱来的认识器官,但只有在基督恩典光照下转化为“属灵悟性”,才能真正带领人超越尘世理性局限,认知并体味上帝的真理。这为后文讨论“属灵悟性”的改造奠定了神学前提:离开了启示与恩典的悟性,终究无法完成指向上帝的旅程holymountaincn.org
综上,在波纳文图拉的神学体系中,“悟性”(intelligentia)是灵魂上升历程中的关键环节,代表着一种经由神圣之光启迪的高阶直觉认知能力。它使人能够在理性推理之上获得对神圣真实的洞察,在六官能阶梯中承担承上启下的角色:向下协调理性,向上开启良知之火的最高境界。当悟性被恩典更新为属灵的悟性时,便成为灵魂默观上帝奥秘的“明眼”,引领人进入灵性智慧的光照,最终趋向与上帝的神秘合一。
二、中方比照:儒、释、道传统中的「悟性思维」特征
中国文化中也存在对直觉悟性的重视,体现在儒家、佛教禅宗、道家等思想传统里。尽管语境不同,但都涉及一种超越寻常逻辑推理的心智活动,可概括为**“悟性思维”**,即通过内在领悟直觉把握真理的思维方式。以下分别阐述儒家心学、佛教禅宗、道家思想中有关“悟性思维”的核心特征:
1. 儒家心学的悟性思维(以王阳明良知论为例)
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一脉,强调心灵本具的道德智慧,即王阳明所阐发的“良知”学说。良知指人先天具备的对于善恶是非的直觉知觉,“不虑而知”无需思考推演就能明白rujiazg.com。这一概念源自《孟子》的著名论断:“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举例说,人人见孩童将入井都会下意识产生恻隐之心,这种未经思考即知善恶的能力就是良知rujiazg.com。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此思想,认为**“心之本体”即良知,良知便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rujiazg.com。也就是说,每个人内心都秉有天赋的道德天理,其明觉不待外求。悟性在儒家语境下,主要体现为这种对道德真理的直觉体认能力。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通过存养此心、省察克治私欲来发明本心良知。他本人“龙场悟道”的经历即是典范:被贬贵州龙场时,他顿然悟得圣人之道原来全在自家之心,著名的心得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rujiazg.com。这种“悟”是一种内在醒悟:明白了道理原本就在自己心中。为教导学生体认此心,他强调静坐内省的工夫。例如,阳明先生指导门人静坐以澄心收心,“使自悟性体”——让学者自己领悟到心之本体rujiazg.com。需要注意,王阳明的静坐并非出世的禅定,而是为了摆脱杂念纷扰,“明澄本心”,恢复先天纯真的直觉明觉rujiazg.com。通过此类功夫,儒者期望达到“致良知”的境界,即充分发挥良知去实践,从而在道德上趋近圣人。儒家“悟性思维”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直觉悟得天理良知,进而知行合一地践行之。这种思维不依赖繁复演绎,而重在主观灵明的顿悟与体认。正如王阳明所说:“心自然会知……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rujiazg.com,凸显出儒家对内在悟性的信赖。
2. 佛教禅宗的悟性思维(顿悟与直觉)
中国佛教禅宗以强调“悟”而著称,其思想精髓在于直指本心、顿悟成佛的体验式智慧。禅宗四祖道信以来的口诀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lnanews.com。这句话明确宣示禅宗的悟性思维要义:不依赖经教文字的间接说明,直接以心传心,令学人自悟自心本具的佛性,从而明心见性。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被妄念执著所遮蔽,需要通过顿悟来豁然揭开真相。“悟性”在此处体现为一种无分别智(般若智慧)的显发:不经过逻辑推理分析,而是刹那间领会宇宙与自心的真如本性。典型如六祖慧能听闻《金刚经》而当下大悟,出了名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灵光一闪的觉悟
禅宗修行方法上注重培养这种直觉悟性的契机。静坐参禅(如坐禅打坐)是基本功夫,但禅师们往往通过出其不意的言行、公案质问来触发弟子灵机一动的开悟。例如赵州禅师的“吃茶去”、临济义玄的棒喝等,都是不用道理说教、而以特殊机锋启发学人当下顿悟的案例。禅宗典籍中多次描述“大彻大悟”的境界,即透彻觉醒、自性显现。但禅师们也强调“悟后起修”:开悟虽见本性,但仍需功夫巩固,所谓“明心见性,只是见到了佛性。所以还要悟后起修”sohu.com
总的来说,禅宗的悟性思维以直觉的智慧(般若)为核心,其特征包括:不经由逻辑推理而直观领悟真理;重视现量境界,即亲证实相;强调顿悟成佛,即刹那明悟自性即可悟道。但同时也承认悟境需反复体证深化。由于禅宗认为语言文字不足以载道,真正的悟性常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当下发生。这种对不可言传的直觉领悟的推崇,正是禅宗“悟性思维”不同于其他思想体系之处lnanews.com
3. 道家(道教)的悟性思维(无为与玄思)
道家思想(包括先秦道家及后世道教)同样强调超越人造理性范畴的直觉体道。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进而指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ctext.org——最高的道深邃幽玄,超越常识逻辑,是万物妙理之门。这种“玄”代表了不可测度的神秘,只能以直觉体悟而无法以概念穷尽。因此,道家提倡一种“玄思”的心态,即以虚静的心灵去观照玄妙之道,而不执著于世俗智巧。无为(wúwéi)思想正是基于此悟性思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通过舍弃矫揉造作,心灵进入顺应天然的无为之境,反而洞悉并顺应大道的运行。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怠惰,而是摒弃主观人力之矫扰,让直觉与自然合一,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大道的体认方式。
庄子在《齐物论》《大宗师》等篇章多处描述了道家直觉合一的精神境界,其中著名的“坐忘”即为例。sohu.com记载了颜回对孔子解释他修炼“坐忘”的心得:“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忘掉身体的知觉,屏弃聪明才智,舍去形体的束缚,去除后天智识的扰动,整个人与广大通达的道合而为一sohu.com。这段话生动阐明了道家悟道的工夫:通过物我两忘、心斋虚静,进入无知无觉的纯净心境,从而直观地“与道合一”。可见,道家的悟性思维强调排除感官与理性思维的干扰,以直觉的方式体证宇宙本源(道)——这与波纳文图拉引述狄奥尼修斯“抛弃感官和理性的运作…同那超越一切本质和知识者合一”之教诲竟有异曲同工之妙holymountaincn.org
归纳而言,道家“悟性思维”的特征包括:崇尚自然直觉胜于人为智虑,主张通过**“无为”(顺应天然、不以小智强行干预)来获得对大道的体悟;追求主体与客体、人与天地的冥合无间(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其认知方式属于直观的、整体的、诗意的领悟**,而非分析的、分割的、演绎的推理。道家相信,当人心达到虚静恬淡、无执无欲时,自会产生一种灵明的悟性,能够洞见玄理。这种悟性不是来自外部教条,而是源于人与大道内在的契合和感通。
三、概念比较:中西「悟性」观的同构与差异(认识论、形上学与灵性实践)
波纳文图拉神学中的“悟性”中国文化中的“悟性思维”虽然处于截然不同的体系,其背后哲学宗教预设相去甚远,但在某些结构层面存在可比性。两者都涉及认识主体通过超感官、超逻辑的途径来把握终极实在。然而,它们在认识论的依据、形而上学的对象、灵性实践的路径上又表现出显著差异。下面从这三个层面展开中西悟性概念的比较。
1. 认识论层面
波纳文图拉(西方)方面:中世纪经院哲学强调真理的最高来源在于神圣启示,奥古斯丁-波纳文图拉一系尤主张“神光内照”理论。也就是说,人的理智再高明,若无上帝之光的照耀,便无法确然把握永恒真理holymountaincn.org。波纳文图拉的“悟性”(intelligentia)是人在理性之上接受圣灵启迪的能力,属于被动得启的智识之光:当人进入旅程第五阶时,理性思辨让位于悟性的直观,此时心灵所“悟”的并非人自己推演出的结论,而是上帝在心中照亮的永恒范型和法则holymountaincn.orgholymountaincn.org。因此在认识论上,西方“悟性”概念具有鲜明的他源性:悟性的可靠运作有赖于神的恩典介入。正如波纳文图拉所言,没有基督的中保启示,人本性的光再强也无法触及神圣真理的内里holymountaincn.org。简言之,西方属灵悟性是“信以求智”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的产物,信仰中的神光使悟性得以洞彻超越理性的奥秘。
中国悟性思维方面:中国传统更倾向于内在悟性的自发性与普遍性。儒释道各家虽具体理念不同,但在认识论上都相对少依赖外在权威启示,多强调主体本心的觉悟。儒家主张人心本具是非之准则,良知不待教导即可明白道义rujiazg.com;佛家禅宗认为人人自性本自清净具足佛慧,通过自我觉悟(悟性开发)即可见性成佛lnanews.com;道家则相信人与道本不隔离,放下知见后自能与大道默合。可见,中国的悟性认识论更偏重内源性:真理不在心外他处,而在人心(或自性、或天理、或道)中,本来就潜藏着,只需经由恰当的修养或点拨即可自悟出来。这一倾向在方法上表现为对直觉直观的信赖——例如,孟子肯定“不虑而知”的先验道德直觉rujiazg.com;六祖慧能强调“不立文字”,令学人于言下心悟;庄子主张摒弃人为聪明以待大道自显sohu.com。因此,中国悟性思维更接近“智以明道”:以心灵的灵明自悟去印证天道/佛理,而不是靠外在权威给予知识。需要指出,这种自悟并不等于任意妄想,中国传统仍有师承与理法的约束,例如禅宗有心印的传承,但根本上重视的是主体内在的开显而非客体外来的灌输。
概括比较:西方(波纳文图拉)悟性偏重“神启之知”,中国悟性思维偏重“自明之知”。前者以超越者(上帝)的光照为真理来源,后者以内在者(心性)的觉醒为真理契机。同构之处在于,两者都认为最高真知超越语言逻辑、需以直觉领会;差异则在于,一方的直觉仰赖神恩,带有明确的宗教指向,另一方的直觉根源于主体本身,对超验神意并无明确诉求。
2. 形上学(形而上学)层面
西方(波纳文图拉)方面:波纳文图拉的悟性运思,最终指向的是对上帝本体的认识与亲近。在他的形上学图景中,存在三个层次:世界的存在、心灵的存在、上帝的存在holymountaincn.org。通过六阶段的上升,灵魂超越前两者直达第三层——也即超越万有的上帝。波纳文图拉承袭了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上帝是绝对超越的“自存的存有”,一切被造存在都依赖于祂而存在holymountaincn.org;同时上帝又内在地以祂的形象印记万物并居于人灵之巅(良心的火花)holymountaincn.org。这样的形上学既超越(上帝有别于万物)又内在(上帝之光存于人心)。悟性在此框架下是为认识创造者与受造物之本质区别服务的:当灵魂凭悟性凝视上帝时,依然明确上帝是造物主、自己是被造物,二者不混同。即使在神秘合一中,灵魂与上帝的合一也是**“爱的合一”“意志的合一”,而非本质混融;人始终不会失去其受造身份,上帝也不会降为被造存在。这意味着波纳文图拉的属灵悟性所追求的真知,形上学上是有人格神-灵魂二元结构为前提的:悟性所“悟”的最高真实是有位格的上帝,与人的关系是超越者召唤内在者**的关系。
中国悟性思维方面: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终极关怀多为一种天人一体的形上追求。儒家讲“天理”,虽敬天命但更强调天在人心中的显现(“天理即良知”rujiazg.com),上天在儒家并非完全独立的人格神,更像是道德规律的至尊象征;“天人合一”是儒家圣贤理想,即人通过道德悟性契合天道成为天地的参与者。佛教形上学更是无神论泛神论色彩:其最高实相非人格神,而是**“法界实相”“空性”。禅宗所谓见性成佛,意味着悟知自心与诸佛平等同一**,众生本具佛性,一念悟得自性之空寂灵知,卽与宇宙真如合一。这里没有造物主-受造物的区分,只有迷悟众生与觉悟佛性的区分,而悟道即证明二者本无二致。再看道家,其终极原则是**“道”,被描述为万物本原又遍在万物之中的无名之“一”。道既不是人格神,更不是外在创造主,而是内在孕育万有的本体**。“得道”意味个体的精神融入大道的流行,达到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逍遥游中庄子与天地齐一等意象)。例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表现的正是这种形上观:万有一体,本无彼此。
由此可见,中国悟性思维背后的形上学多是一元论倾向或者说无分别的整体观终极实在与个体心灵的界限被淡化。悟性的目标在儒家是证得天理在人心中的普遍性,在佛教是证悟自他本空、本具佛性,在道家是体认自身与大道混融为一sohu.com。这种观念下,悟性带来的“合一”更多是一种本体论合一:即主观和客观融为同一层存在(某种意义的“物我合一”或“与道合真”)。
对比:西方波纳文图拉的悟性追求**“神人相契”但不“同体”,中国悟性思维多追求“天人合一”甚至“物我一体”的境界。从结构上看,两者都有“追求合一”这一同构——基督徒冀望灵魂与上帝爱合为一,东方修行人期盼身心与天地万有冥合无间。然而二者的差异在于:西方的合一是人与人格神的相遇,双方有永恒的位格区分**;中国的合一更多是主客体界限的消融,走向宇宙生命一体化的体验。例如,波纳文图拉最后引用狄奥尼修斯“抛弃一切存在与非存在,跃入神圣黑暗”holymountaincn.org来描述合一境界,但那仍被理解为受造心灵超越万有归于造物主的神秘相合。而庄子的“齐物我”、“同于大通”则是个体回归浑然一体的自然本原。在前者,上帝始终为超越的他者;在后者,“道”往往被视为内在的本源。因此,中西悟性的形上指向存在根本区别:一个指向超越的绝对人格(上帝),一个指向内在的绝对本体(天/道/空)
3. 灵性实践层面
波纳文图拉(西方)方面:在实践路径上,波纳文图拉的悟性概念嵌入了基督教灵修的阶程。他的《旅程》本身是一本灵修指南,六阶段对应灵魂亲近神的层层进深。具体做法上,西方传统倾向于先经**“明辨推理”(via positiva,通过思想观想创造与启示)、再达“默观直照”(via contemplativa,通过祈祷沉思领受内光)。波纳文图拉前四阶强调理智的操练**:默想自然以发现上帝踪迹,内省心灵以发现圣三印记holymountaincn.orgholymountaincn.org。当进入第五阶“悟性之光”时,灵魂转向超理性的默观,此刻实际要求停止逻辑分析,在安静中接受圣灵的照耀。最终第六阶良心之火和第七阶神秘恍惚,灵魂完全被神爱之光融化,进入不可言喻的合一境界holymountaincn.org
因此,西方灵修实践呈现为**“操练+恩典”双轴**:人一方面需要通过禁欲、祷告、默想等操练来净化感官和意志、提升理智能力;但另一方面,更深的悟性开显(属灵认知)必须来自圣灵的恩赐。波纳文图拉指出,妨碍属灵认知的根源首先在于人意志不降服、自我为中心holymountaincn.org;唯有谦卑信靠,顺服于神,人才可能逐步登高。而即便做了全部能做的,在迈向顶峰时刻,人仍需等待圣灵的火点燃:正如他所写:“我们的全部情感转向上帝……除了被基督所差圣灵之火炽烈点燃者,无人能够生出如此渴慕”holymountaincn.org爱与恩典在西方灵修中扮演决定性角色:悟性能飞升,是因被爱火托举;人在神前需“静默无知”,让上帝亲自来引领进入神秘之云holymountaincn.org。这与东方许多自力修行形成对照。
中国悟性思维的实践方面:儒释道三家在修行上各具特色,但都强调通过主观工夫来开启悟性。儒家倾向于经世致用的修身法:读经、格物、慎独、克己,以及王阳明所提倡的静坐内省等,目标在于**“存天理、去人欲”,使良知之明觉不被蒙蔽,从而在日常伦理实践中印证天理(知行合一)。这种修为偏重道德实践**,悟性的开显与品德提升相辅相成,最后希望达到“圣人与天地参”那种道德精神与天地合德的境界。
禅宗的修行则以禅定与智慧并重。实践上有严格的坐禅训练(调身调息调心)lnanews.com,以及参话头、公案等启发顿悟的方法。禅宗常年累月的打坐,其实是在培养觉照当下的直观心,扫除妄念分别,好让某一刻心光顿现。六祖坛经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说的就是修行人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保持观照,一旦条件成熟即可刹那开悟。这是一种不定期的飞跃:日拱一卒的功夫+机缘下的质变。所以禅宗讲“渐修顿悟”。悟境一旦出现,禅者便以日用平常心去践履,不刻意留恋神秘体验,这就是“悟后不滞”。总体看,禅宗实践相当个人化、出世化,讲求师徒心传,很少涉及社会伦理目标,重在个体解脱与智慧。
道家的修炼方式多样:早期庄子提倡的是精神层面的心斋坐忘,让思想寂静以感通大道sohu.com;魏晋以后道教还发展出导引、存思、炼气等身心并修的方术,甚至包含符箓仪式,但这些技术背后仍然是追求与道合真的理念。道家实践一个重要特点是顺应自然:例如讲求调息、服食以延年,实际上是模仿大道生生不已的节律;又如抱朴守静,是不妄为以保真。一切目的在于返朴归真,使自我重新融入天地大道的怀抱。这种修行有别于宗教性的祈祷膜拜,更像是一种与宇宙能量同频共振的工夫。当然,道教中也相信*“得道”*高人受命于天、泽被苍生,但整体而言,道家悟性的实践路径还是以内修见长。
比较:在灵性实践上,西方(波纳文图拉)的路径是“由外而内、由下而上,以恩辅行”:既要操练感官理智(外在纪律),又要仰赖圣灵内工(高处之恩),二者结合使灵魂步步升华holymountaincn.orgholymountaincn.org。而中国各家的路径多是“由内及外、以自我觉醒为核心”:无论儒家存心、禅宗参禅、道家坐忘,都是在主体自身挖掘和培育悟性的潜能,基本不涉他力超度的因素。简言之,西方讲**“神助自助”,中国讲“自助悟真”**。
然而,两者在具体方法上也出现有趣的相似之笔:当波纳文图拉描述灵魂登顶时,他强调必须抛却感官和理性的一切活动,进入默默无知的黑暗,唯有这样才能与超越一切的神本身相合holymountaincn.org。这个境界几乎等同于禅宗和道家所追求的**“无心”“忘我”状态:六祖慧能主张在定中“心无妄念”以见本性,道家坐忘要求“形智俱忘”而后“同于大通”sohu.com。这说明在人类追求终极精神突破的实践上,理性止步、直觉独运是公认的门径。不论东西,修行者皆发现逻辑思维必须让位于直觉默观**,方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领悟。
但是,彼此动机与背景不同:东方修行者在放空心智时,是让自己回归本性本然(自性或自然),属于一种**“自然本体的显现”;而西方的默观则是“聆听超越者的声音”,是一种在静默中等待上帝临在的态度。前者相信悟性本身就能展现终极真实,后者相信悟性能“看见”真理乃因为有上帝在内启示。一个是“人在寂照中成为道”,一个是“人在寂照中遇见神”。在实践中,西方灵修还强调共同体和典律**(如修会生活、礼仪圣事)对个人悟性的保护和导正,而中国的悟性修行多半是个人和少数师徒的事,较缺乏制度性引导,这也使得中国传统中悟性的发挥时有走向偏锋(如走火入魔、魔障等禅宗所警惕的情况),而西方因有教会神学框架,悟性的神秘经验通常放在信仰理性所界定的正轨内审视。
四、转化可行性:范亚峰「中国悟性思维→属灵悟性」之理论评估
范亚峰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主张:将中国传统的悟性思维加以“灵性化”改造,融入基督教的属灵认知体系,使之转化为符合圣经信仰的“属灵悟性”。他借用了波纳文图拉六官能的框架,来描述基督徒灵性认知的层次,并刻意以“属灵的…(Spiritual)”来限定较高阶的心智能力。例如,他将六个层次表述为:“感觉、想象、属灵的理智、属灵的理性、属灵的悟性、属灵的灵性”,声称这囊括了人类认知由低到高的全部层面holymountaincn.org。在这一改造中,“属灵的悟性”被视为第五层级的认知能力,对应波纳文图拉的intelligentia但经过基督信仰的重新定义,即一种被圣灵更新、用于洞察神奥秘的直觉智慧。
这种转化的理论可能性如何?从比较研究来看,范亚峰的设想有其合理的起点,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中西悟性概念确有可沟通的结构,这为转化提供了基础。正如上文比较所示,波纳文图拉的悟性和中国悟性思维都重视直觉领悟在通向最高真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二者都承认仅靠浅表感官和线性理性不足以抵达终极境界,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灵开明(enlightenment,中文常译“开悟”或“启明”)。这意味着,中国文化关于**“悟”的丰富思想资源,完全可以对话进入基督教神学语境。例如,儒家的良知概念可与基督教伦理神学中的“自然律”或“慎思明辨的良心”相提并论:罗马书2:15提到“律法的功用刻在外邦人心里”,这与孟子“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有异曲同工之处。从神学角度看,可解释为上帝将道德律烙在人类良心中,即一种普世的道德悟性**。再如,道家“天人合一”的理想可以作为对创世秩序和救赎目标的一种类比:创造论中人受造有神的形象,本与天道相通;救赎论中基督修复了神人与万物的和好,使最终天人合一在新天新地以更高方式实现。但这种终极合一须在三一上帝的框架内理解,不能被等同于泛神论式的混融。holymountaincn.netholymountaincn.org
其次,范亚峰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文化心智结构的长短,并希望透过“转化”扬长补短。他指出“中国文化感觉很发达、想象很发达、悟性很发达,而理智很弱、理性很弱,最根本的是最高处的灵性弱”holymountaincn.org。这意味着中国人普遍在直觉领悟、整体把握上有优势,却欠缺严格的逻辑理性训练以及对于超越性终极的认识。这样的评价在相当程度上符合中西思维差异的实际。范氏认为,中国教会在处境化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就是缺乏理性思辨的平衡导致属灵认识偏差(如轻信异象奇事等),因为传统上中国文化**“没有融入逻各斯传统,缺乏理性思维能力”gonggong.pro。为此,他主张将基督信仰的Logos理性引入中国人的悟性思维**,为原本“散漫的悟性洞见”提供真理的架构和校准。同时,也不抛弃中国文化悟性的优长:如敏锐的直觉力、整体关联性思维和体验悟道的热忱。这正是他为何借用波纳文图拉的模型来提出“属灵悟性”等概念——因为这个模型既兼顾了理智与悟性,又以“灵性”为最高指归,契合中西整合的需求holymountaincn.org
在操作层面,将中国悟性转化为属灵悟性需要做几件事:1)语义置换:重新诠释“悟性”一词,使其从原本的儒释道语境转入圣经神学语境。例如,“悟性”不再被视为自足的内在光,而被理解为圣灵赐下的智慧和启示的心(参弗1:17保罗求“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真知道祂”);又如,佛教讲“见性成佛”,则可类比为**“认信基督、恢复神像”(见真光得儿子名分)。2)对象置换:将悟性的瞩目对象由“道”“性”转为三一上帝**。悟性思维的过程应从参悟宇宙奥秘改为默观神的荣耀,从内求自性改为内听圣言。譬如,儒家的“致良知”可以提升为**“顺圣灵而行”:良知之明实乃圣灵光照良心,使之知罪知义。3)价值转向:将悟性的最终价值从人本/自然本位转为神本/救赎本位。也就是说,悟性的成果不应仅是人成为圣贤、坐忘成仙,而应是认识上帝、荣神益人。范亚峰的“属灵的人参透万事”便强调了这一点:真正属灵的悟性使人“以上帝之眼、上帝之心”**看待万事万物holymountaincn.net。这远超出传统悟性思维的人伦日用层面,达到了启示真理的层面。
当然,这种转化也面临潜在的风险和限度。主要挑战在于:如何避免生硬嫁接、牵强附会?毕竟中国悟性思维产生于非基督教土壤,其理论体系和终极关怀与圣经有根本区别。如果仅仅表面套用而不加质的转换,可能导致概念混淆或异化。例如,若将佛教“空”的悟境不加分辨地与基督教的“与神合一”画等号,就容易落入混淆人格神与非人格绝对的陷阱。因此,转化须遵循“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原则:保留中国悟性思维中对直觉洞见内在超越的重视,以及相关的实践智慧;剔除/修正其中与基督教信仰相悖的元素(如无神论前提、业力轮回观等);并赋予其新的基督论与三一论内涵。范亚峰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提供一个框架来容纳中国思想的长处,而用圣经神学来“校正坐标”。他的六层框架以属灵生命层级为经线,把中国文化中感觉、想象、悟性的优势纳入,但在理智理性层要求补课,在最高灵性层则指向圣灵的工作和圣洁的情感培养holymountaincn.orgholymountaincn.org
总的来说,将中国悟性思维转化为属灵悟性在学理上是可行的,但需要谨慎的重译与融合。波纳文图拉的神学架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他的六官能说本源于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的心灵能力分析,本就带有人类普遍经验的成分;其中“悟性”一环更是与东方“直觉悟道”相通之处最多的概念。因此,在波纳文图拉架构中并非不能融入中国智慧。例如,完全可以在他的模型下讨论:“中国人所谓的直觉悟性,其积极部分是上帝普遍恩典所赐的某些心灵感悟力(如良心、灵机),这些若被圣灵更新,正好对应属灵认知中的高级层面”。事实上,有学者指出,圣灵的光照可被视为中国“灵感/悟境”体验之成全:中国文化的悟境如同破晓前的晨光,预示着真光将临;而当福音临及,这些文化悟性之光能被提升为认识基督之光holymountaincn.org。范亚峰的尝试正是顺着这个思路前进的。
结论而言,波纳文图拉神学架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容并重构中国悟性思维,但前提是以基督信仰核心为调和中枢。通过概念澄清和神学再造,中国文化的“悟性思维”完全有可能转化为基督教“属灵悟性”的资源。这种跨文化整合不但可以使福音在中华语境中“落地生根”而不水土不服,也能丰富全球教会对智慧与启示之灵的认识:东方直觉的灵巧与西方启示的真光若相结合,或许能拓展我们对上帝启示、人类心灵及其互动方式的更完整领悟。
五、密契灵修意义:悟性在灵魂神圣光照与最终合一中的作用
最后,从密契神学与灵修实践的角度,考察“悟性”(作为属灵悟性)如何成为灵魂接受神圣光照并走向神人合一的桥梁。波纳文图拉的《心向上帝的旅程》本就是一部富含密契意味的灵修指引:他以六翼炽天使的异象隐喻灵魂升高的六层光照holymountaincn.org。在这个旅程中,每一对心灵官能的展开都意味着一种启蒙(illumination)。特别地,第五官能“悟性”所在的阶段,可以说是理智启蒙向神秘合一过渡的关键节点
在波纳文图拉的密契神学中,悟性的作用表现为:引领灵魂进入神圣的光明之境,为最终的超凡黑暗作好准备。第四阶段理性已经让心灵反省到自身里面,看到了上帝的形象,但仍隔一层;到了第五阶段,悟性之光使心灵超越自身,开始直接默观上帝本身的某些属性,例如“存在本身”或上帝的最高善holymountaincn.orgholymountaincn.org。波纳文图拉认为此时灵魂“眼睛”所受的光照更加强烈,以致理性思考完全静止,只有悟性在发挥作用,灵魂由此获得一种对神圣真实的直觉式认知,宛如进入圣经所说的“心眼已开”的状态。在这层意义上,悟性就是灵魂的“灵眼”:经由圣灵恩膏,得以“用心眼看见”那肉眼未见、耳未听、人心未曾想到的神奥秘holymountaincn.org。这与东方所说“开悟见性”颇为相似,只不过对象从“见自性”变成了**“见上帝”**。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波纳文图拉还是狄奥尼修斯等神秘主义者,都强调理智的终点是悟性的起点,而悟性的终点则是进入不可知的神秘。当灵魂经悟性直观到某种程度时,接下来反而要进入一片“云暗”——因上帝的本体超绝光明,以致于对受造心灵而言如同黑暗holymountaincn.org。换言之,悟性带领我们到达“悬崖边缘”,再往前迈出合一的一步,则要靠爱的飞跃而非知的攀援。在这最终关头,东方与西方的描述又出现某种暗合:禅宗常说“大悟之后,觉知空空”,进入了无念无住的寂灭境;波纳文图拉引用狄奥尼修斯之言也是要求“抛弃一切可知,进入神圣的无知”,从而“同那超越一切本质和知识者合一”holymountaincn.org。可以说,悟性最终把人带入“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圣境。这非悟性能及,而是悟性甘愿自我悬置,让位于更高的直觉–爱联合的状态。
在灵修实践上,我们可以将“悟性”的这一功能运用得更自觉:借助中国悟性思维的长处,来促进基督信仰中的神秘默观。比方说,中国禅定中的止观方法、道家的静功,对培养我们摒除杂念、专注当下,与神同在,很有助益。如果基督徒明白“静观中的直觉悟性”并非异端,而是圣徒历代所走过的道路之一,那么完全可以取法其中的技巧,为己所用。例如,东正教赫西卡主义(静修传统)与禅定就有异曲同工:重复简短祷词(如耶稣祷文)以令思绪澄静,进而在静默中迎受神光。这其实正是在基督之内实践“悟性思维”:不用逻辑推论神学教义,而是沉静等候,凭灵里的悟性感受圣灵微声。当代一些神学家也提倡**“克里斯蒂安默观”(Christian Meditation)或“心祷”**(Centering Prayer),鼓励信徒学习像东方式打坐那样静默在神前,让圣灵亲自在心中作工——这些都体现了将东方悟性与西方祈祷结合的趋势。
然而,我们也必须牢记波纳文图拉的提醒:灵魂的提升永远离不开基督的中保圣灵的火焰holymountaincn.orgholymountaincn.org。无论我们借鉴何种悟性修炼法,其效力终究在于圣灵是否藉此自由运行。因此,属灵悟性的实现不单是人向内用功,更是神向人施光的过程。密契神学称这一过程为“神圣的光照(Illuminatio)”,是介于初步净化(via purgativa)与最后合一(via unitiva)之间的阶段。悟性正是这一“灵光照耀期”的主角。灵魂借悟性受光越多,就越**“心见真理”**;当悟性所见之光达到人能力所能承受的顶点,圣灵就引导人超越感觉和概念的界限,进入与神爱的合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悟性是梯子的第六级,踏上第七级时梯子便隐去,让灵魂赤裸地投入神的怀抱
融通地看,中国的悟性思维在灵魂神化历程中可以扮演“向导”角色,但真正使人成圣合一的是上帝本身。范亚峰等人谈到的“悟后起修”也提示我们:即便有所悟性上的突破,仍需在基督里不断归正、深化。这和波纳文图拉的观点一致——悟性再高超,也应顺服于信德和爱德的规范。当悟性辅助我们领受了神的启示之光,我们当以谦卑爱慕回应,将悟性升华为对神的纯爱。最终,灵魂在爱中与神契合的那一刻,也超越了一切知识的需要。正如波纳文图拉所引用:“除获得者外无人知晓”,那合一的甘甜只能意会不可言传holymountaincn.org
综上,在密契灵修的进程里,“悟性”肩负承前启后的使命:它承接了理智的分析反省(使心灵纯净专一),又开启了灵性的直观默契(使心灵敞向神光)。将中国“悟性思维”之精华融入基督教属灵操练,可以丰富我们对这一过程的体验和理解。当我们以属灵悟性为桥,走过知识的此岸,抵达爱与合一的彼岸时,我们会发现:原来上帝早已在桥那头等待,祂自己才是真光的源头,也是合一之境的无限丰满。在那里,“悟性”这个桥梁也将圆满地完成它的职责,隐没在神圣爱光之中。正如圣经所言:“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从模糊的悟性之光,到面对面的神荣之光,这就是灵魂的旅程目标,也是中西灵性智慧汇流后对终极关怀的共同见证。
(注:以上分析结合了波纳文图拉原著的论述和中国经典思想,阐明了“悟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并探讨了其在神学灵修中的可能融通。所引资料均标注出处,以资佐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7-20 17:38 , Processed in 0.0734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