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峰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诗15:1) 今天的证道主题是“住在神圣山的人”,大家特别有处境感,因为我们的教会叫圣山教会。诗篇15篇是一首智慧诗,在传统上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礼仪诗。现在经过解经家研究,公认这是一首以礼仪诗方式出现的智慧诗。这在传统基督教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诗篇,用于升天日庆祝耶稣基督升天,因为诗篇15篇讲述的是进入神同在之处的资格,正好像基督在升天之时进入上帝完满同在之境。 我讲过做学问有9个字,第一是读经典,首先要读书,读经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是第一;第二,提问题;第三,写论著。写作力,现在公认的人工智能发展得很快,前面我讲过三力,是什么?提问力、定义力、定义力,现在要强调非常稀缺的叫写作力。不需要多久,尤其人工智能比人聪明得多之后,写作成为极少数精英才有的极为稀缺的才能。第二,提问题。提问题非常关键,我概括的保罗三问:神是谁,我是谁,神要我做什么?刚才提到,诗篇15篇是一首以礼仪诗为外表的智慧诗。入殿礼仪诗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核心特点是智慧文学,正因为是智慧文学,诗篇15 篇看上去很简单,实则需要我们极高的属灵智慧去体会。刚才已经讲了,提问力,提出好的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作为一首以入殿礼仪诗为外表的智慧诗,其作用是教导年轻人参与敬拜,这在道德上意味着什么?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诗15:1)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提问,我们马上就能意识到。今天的主题是“住在神圣山的人”。为什么说这个提问很深刻?第15篇结构非常简单。第1节提问题,2到5a节是回应,5b到最后一句是应许。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诗15:5)诗篇的深奥或者属灵智慧是我们需要透过禁食祷告、默想、默观、祷读去仔细体会的。大家注意,第1节提问极其深奥,主题经文在这:“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注意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词,一个叫“寄居”,一个叫“住在”。寄居和住在帐幕让人想起两种情景。一种是正式的敬拜献祭场合,我们看出埃及记的29章42节。这要在耶和华面前、会幕门口,作你们世世代代常献的燔祭。我要在那里与你们相会,和你们说话。(出29:42)谁能住在你的圣山?强调敬拜和献祭。另外一种,慷慨好客的帐幕生活。寄居表达了这一点。诗篇把这两种状态混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寻求神的人,既是期盼得到住处的客旅,又是归家的人。流亡与归回,同时也是寻求的客旅。我们了解,从锡安神学的角度来看,解经家李文森说,登锡安山也是道德越来越完美的问题,住在神同在中的神的百姓,要有纯全、正直和洁净。今天讲的这首智慧诗,我们待会要重复这三个词:纯全、正直、洁净。我们为什么取名叫圣山教会,圣山系统?我们的校训叫求道,求上帝之道。天路历程就是登山的过程,就是求上帝之道的历程,求上帝之道,就是求纯全、正直、洁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篇15篇的深妙之处,诗篇第1篇叫锡安之门,一开门,来的要么是义人,能进门,要么是恶人,进不了门。诗篇15篇,问的不是能不能进入,而是能不能住宿。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人,比如说丈夫回家,忘带钥匙了,敲门,不会问妻子我能不能进去,而是要住下来。从夫妻关系这个类比,是因为这是神人关系非常高处的问题。寄居、帐幕和圣山,强调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特点。我们来看诗篇里面很多处经文都表达了这个深意。 先看诗篇23篇第6节: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帐幕这个词把两种人融为一体:一种是寻求敬畏上帝的人,就是期盼得到住处的客旅,正如诗篇23篇最后一节说的: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篇 23:6 ) 接着来看我经常引用的诗篇27篇,这也是对袁相忱牧师影响极为深刻的两节经文: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因为我遭遇患难,他必暗暗地保守我;在他亭子里,把我藏在他帐幕的隐密处,将我高举在磐石上。(诗篇27:4-5 ) 我们看到了对袁相忱牧师影响巨大的的两节经文,“因为我遭遇患难,祂必暗暗地保守我,将我安置在磐石上。”更为重要的是,有几个意象在一起出现。第4节说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第5节说把我藏在他帐幕的隐密处。我们知道袁相忱牧师从1957年到1977年在北大荒度过了20年,北大荒是什么地方呢?当年许良英先生被打成右派后被开除公职,有第二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去北大荒,第二个选择是回到老家浙江台州的张家渡成为一个农民,他选择回老家,南方人不适应北大荒,担心死在那儿,他的选择非常明智。袁相忱牧师没有什么选择,北大荒劳改,一待就是20年,他自己见证说20年里没有生过一场病,他有很深的感触,对于这神迹性的带领,他由衷地说:这事工没有完哪。20年后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从昏黄的北京站出来回到家中,昏黄的灯光下,看到20年没见的梁惠珍师母,两人轻轻地打了招呼,后来就开始了在白塔寺家里的教会,一直到2005年离世28年的服侍。这样一位老牧师的经历,以及他引用的经文让我们深有感触,从1957 年到1977年20年,上帝把袁相忱牧师隐藏在帐幕的隐秘处,从1977年到 2005年28年又把他高举在磐石上。 关于中国家庭教会的兴起,远志明牧师的《十字架》说得非常清楚:“北有袁相忱,南有林献羔。”大家注意,中国乡村教会,温州、河南做得很好,但中国城市教会如广州教会、北京教会,特别是北京教会的兴起,袁相忱牧师承上启下,功不可没。金天明牧师就是袁相忱牧师所按牧的。袁相忱牧师对金天明牧师乃至北京教会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传承了他的老师王明道牧师的伦理性,然后,金天明牧师有殉道的心志,部分影响就来自于袁相忱牧师和梁慧珍师母的美好的见证。这两节经文我们需要深刻的体会。今天的经文对我们来说看上去似乎很容易,实际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刚才提到了两种人,一种是客旅,就是求上帝之道的登山的天路历程,一种是居住,居住就是归家。 我们接着看诗篇84篇。 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 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永生神呼吁。 万军之耶和华,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坛那里,麻雀为自己找着房屋,燕子为自己找着抱雏之窝。 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为有福,他们仍要赞美你。 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锡安大道的,这人便为有福。 他们经过流泪谷,叫这谷变为泉源之地,并有秋雨之福盖满了全谷。(诗 84:1—6) 我们看到“并有秋雨之福盖满了全谷”,今天秋雨系统体现出来的战略韧性,经常让我受感动。今天讲到袁相忱,又看到诗篇15 篇一开头的提问,谁能寄居神的帐幕?谁能住在神的圣山?客旅和居住,两者融为一体,这是一首智慧诗,在这当中我们看到了秋雨之福在当下中国教会的见证。正如诗篇84篇第1节的经文,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在诗篇84篇,与上帝的真感情体现在什么地方?真感情体现在,对神的居所的感受是可爱。就是说,一个人的灵性生活是寻求上帝之道,寻求与神会面、与神合一的登圣山的天路历程。诗篇84篇的作者,体现出的感情是“你的居所何等可爱”。第3到4节:万军之耶和华,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坛那里,麻雀为自己找着房屋,燕子为自己找着抱雏之窝。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为有福,他们仍要赞美你。我们看到这个画面感非常可爱。前面说的神的居所何等可爱,这里提到两种小鸟,在神的祭坛那里,麻雀为自己找着房屋,燕子为自己找着抱雏之窝。现代建筑把传统建筑优美的意境丢失掉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你祭坛那里,麻雀为自己找着房屋,燕子为自己找着抱雏之窝。这是什么概念呢?圣经里有非常伟大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基督”的智慧——耶稣基督打的比喻,野地的花,空中的鸟,也不种也不收,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不比它们更贵重吗?在我当年刚信主时,王志勇牧师讲道引用这段经文给我巨大的冲击与安慰。我每次听岳母、唱起《野地的花》就充满感动,野地的花,麻雀和燕子,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感受——生命很微小,但是神的恩典够我们用的。实际上,每个人在茫茫宇宙当中都是一粒尘埃。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久之后,人类就会创造比自己聪明得多的机器,同时,人文宇宙塌陷,在这当中,一个信靠上帝的人,一个得着属灵智慧的人,面对核武器、比我们聪明得多的人工智能,从野地的花、空中的鸟恰恰能得着安慰,人工智能再强大,它不是上帝,它是类人,在这种重新定义当中,我们伟大的上帝,仍然可以给我们极深的安慰。“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 透过研读和诗篇15篇第1节关联的这些经文,我们可以看到诗篇15篇第1节的提问极其高超。平平无奇的提问里面隐含着如此深刻的含义,简单地说,它把两种生命经验融为一体。一方面,我们的人生经历是寻求归家的客旅,另外一方面,我们又是住在神的圣殿、住在神的圣山。帐幕、圣山,这里的帐幕,在出埃及记中是指会幕,但是到了天主教用于升天日时,这里的帐幕是会幕的同义表达,表示义人的居所和避难所。保罗三问,大家要时时用这三问来反省自己:神是谁?我是谁?神让我做什么?柏拉图说,不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当下中国大学我们看到巨大的问题是,过度训练造成中国大学即使是最好的大学如北大也普遍厌倦、厌学。中国人普遍呈现出来庸俗,基本上是钱多、美女、帅男的人生理想,对比斯坦福大学,中国的学生经过极为残酷的过度训练之后,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很多人缺乏真正的学术精神,缺乏真正的求道的精神。今天的提问,大家可以感受到犹太人的教导智慧。 这是一首智慧诗,提问放在前面,提出什么问题?通俗的说,直接问:谁能住圣山?谁能寄居帐幕?这个提问可以呈现当下中国教会主日崇拜质量不高的根源。戴德生家族是如何教导孩子的呢?戴德生的母亲教导孩子把最好看的衣服留在主日穿,最好吃的东西留在主日,精心安排,孩子们为什么从小喜欢聚会啊?因为去教会聚会可以穿最好的衣服,主日聚会之后,戴德生全家去林子里游玩,吃好吃的。这个家族对神有真感情。温州教会的主日学不惜血本,给孩子们最好的地方,给好吃的,好玩的,像我的妻子做见证说,她从小就是在教会主日学好吃好玩长大的,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对上帝有感情。今天我们中国教会的主日崇拜现在缺乏这样的反思和提问。谁能呢?这样的提问不是讲进门。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有入门、登堂、入室,诗篇第1篇是入门,到诗篇15 篇不是入门的问题,是能不能住下的问题。好的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重点是提问,今天的提问极其精辟,圣山、帐幕,把求道的过程和居住、安居连为一体。而精妙之处在于首尾呼应,我们看结尾: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这是不是入门的问题吗?不是,是能不能住的问题。主日崇拜是什么?是在神人互动中把神当得的荣耀归给祂。崇拜就意味着要进圣殿。谁能进圣殿?谁能寄居在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是谁呢?这个应许是什么?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 什么样的人永不动摇呢?通常认为是有10种美德或10种见证的人,我们后面再说,具体而言,首和尾更重要。为什么首和尾更重要?劣质酒、预制菜的争执当中,都表现出我们心智的低劣。预制菜为什么引起轩然大波?鲜。大家都在关心吃的安不安全,新不新鲜,这两个核心话题,都和什么有关?肚子。即使是基督徒也不深入地关心崇拜。我们跟上帝没有感情,就会认为线上和线下崇拜没有什么区别,糊弄过去就完了,能参加就不错了。人在迫不得已出差的情况下,可以参与线上敬拜作为补充。但是一个真正敬拜上帝、对上帝有真感情的人,他所关注的不会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线上敬拜。诗篇15篇结尾耐人寻味,内涵无比深刻,为什么?用的词帐幕,与以色列人出埃及神人见面的会幕,一直到圣殿,圣山,关乎最深的灵性经验——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篇 23:4-6)我们看到的是袁相忱牧师可歌可泣的一生,神把我隐藏在帐幕的隐秘处,又把我高举在磐石上;我们看到的是秋雨之福在当下活生生的见证,神的居所何等可爱,麻雀、燕子,我们看到当下身陷囹圄的牧者,以及监狱外的弟兄姊妹,坚毅地在这个时代做着美好见证的。 我们看到诗篇15篇第1节和最后一节的首位呼应, 最后一节“永不动摇”。稳行高处是一种在神圣山上的应许,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有这10种美德的人可以住在神的圣山,并且永不动摇呢?大家数一下,2到5节有10种美德。很简单,三个正面,三个负面,两个正面,两个负面。第 2 节: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这是三个正面。第 3 节,他不以舌头谄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接着三个负面。第 4 节,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两种正面的。第 5a节,他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害无辜。最后两个负面的。 根据公认的研究这是根据十诫提炼的十种美德,但不是十诫的完整的重述,而是象征性的为敬虔之人提供智慧生活的期盼,以代表性的十诫作为绝对标准。今天的中国基督徒很多情况下没有真正体会信主意味着什么。诗篇15篇就是最好的教导,象征性地代表了道德的要求,而不是穷尽道德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小要理问答的核心架构有三个,就是十诫、主祷文、使徒信经,理解这个结构,就是耶稣基督讲的“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使徒信经代表真理,主祷文代表生命,十诫代表道路。今天讲的经文有圣灵带领,碰巧讲到了袁相忱等,中国教会经历了火一样的试炼,劳改农场和监狱,在这当中所兴起的对圣山和寄居的深刻体会,最后的要害都在于对十诫的体会。十诫是道路,爱的律法,我们要深刻理解,十诫是道德律,是一种法,我们要理解,法高于法律。道德律,它是律,不是以道德为主题词的。道德律,就是说,我们的道路跟律法有关,跟十诫有关。我提出的基督徒人格五要义最后一条走出一条基督精兵成长的道路,意味着我们要深刻体会爱的律法的精髓。上帝的律法是爱的律法。今天诗篇15篇讲的智慧诗,体现出来是充满诗意画意的表述,燕子、麻雀、秋雨之福,然后,我们看到的是死荫幽谷的穿越;我们看到的是,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我们看到的是,神把我隐藏在帐幕的隐秘处,又把我高举在磐石上。现在我们来看今天的具体的内容,2 到 5 节。 在这里,大家注意,教父的洞见极其重要。关于公义,耶柔米说:“公义是大德,也是众美德之母。”就是说其他美德都是满足拥有美德的人自己,比如说我拥有智慧,智慧就会使我快乐;我勇敢,勇敢就会安慰我;我守着贞洁,我的贞洁就会成为我的喜乐。公义呢?不是叫拥有它的人快乐,乃是叫别人快乐;不是让拥有公义的人得到好处,而是让不拥有它的可怜人得着好处。耶柔米举了个例子,一个穷人和他的兄弟发生争吵,而耶柔米有钱有势的兄弟依仗权势欺压穷人,然后,耶柔米如果是个法官,他有公义的话,他就不会和他的弟弟在一起,相反的他会给那个穷人伸冤。这个公义不是穷人拥有的,是耶柔米拥有的,这个提法非常重要,“是众美德之母”,圣经里面说得好,公义和慈爱彼此相亲,有公义就是有慈爱的体现。今天的中国社会,法治不可能,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公义是众美德之母,这是我们需要深切体会的。十种美德的核心,中心是公义。我之前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公义的中国如何可能呢?从2003年开始的维权运动一直到现在,这是一条可信的出路,假戏真唱,认真地对待权利,把写在纸面上的中国宪法基本人权保障条款,变成活生生的14亿中国公民每个人都在践行的事实上的原则,这样的话,世界上写得最好的宪法八二条款就成为活生生的行动中的法律。在这当中,季卫东教授不遗余力的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基督徒律师尤其重要。若干年以前,我深受感动的,有人写文章说,这些维权律师像天使一样,当教案发生时飞到神的家保护神的教会。还有一首歌《像天空的鸽子》,宣教使者,像天使一样飞往各处。像天空的鸽子,像天使一样,都是非常美好的意象。 智慧人的特色是正直、公义、说实话,正直人的主要特色是正直。在中国孔子时代,大家注意,中国文化人称汉唐气象,汉朝的审美有个著名的典故“马踏飞燕”,可以从中感受到汉代人的元气淋漓。孔子讲,“人之生也直”,一个人挺拔,形容一个男子长得好,玉树临风。智慧人的主要特质就是正直。马踏飞燕的汉唐气象,班超带着36个人出使西域,征服了四五十个小国,现在的民族主义者最喜欢讲“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在这个时代,我们要了解,正直人的特色是正直、公义、说实话。智慧人在和神和人的关系上,都是正直、公义、诚实的生活形态。在当下,公义、诚实、正直、说实话已经非常艰难,但是虽然如此,作为基督徒新关系的网络,以契约精神、人情和圣约相结合的一个新的诚实和公义的形态正在形成。在希伯来文,公义和实话是正直的同义词。智慧人在所有的关系和行为上都正直,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了解,专业主义的兴起,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人一个基督徒有勤奋和诚实的话,是完全可以在一二线城市获得美好的生活的。也就是说,根据研究,所谓的旧关系主义在什么情况下起作用呢?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海淀区300多万人,大家很明显感受到,在海淀你拉关系有用吗?在北京拉关系是有用的,但需要副部级及以上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看第3节。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谗谤人,这里的意思是不窥探,不毁谤别人,大量的中国教会治理糟糕到极点,就是说,在大量的流言蜚语和传闻当中不能自拔,缺乏一种举报、申诉,请求审判等等这样一种公开、透明、法治、民主处理教会纠纷和内部矛盾的方式。大家注意,这是中国教会体制不成熟的重要体现。在这当中,不窥探、不诽谤他人非常重要,圣经说得非常清楚,关于别人的没有两三个见证人不要收说纠纷解决机制到现在为止依然是华人基督徒相处最大的挑战之一。法治讲规矩,讲规则,守时、守约,不要以为这两条要求很简单,这两条非常基本,非常关键。对于流言蜚语,不毁谤别人,不窥探别人,不轻易流言蜚语非常重要。龚祥瑞先生引用吉尔平的诗对我激励巨大:“谣言我们不讲,诽谤我们不听,走遍天涯海角,去把邪恶踏平。”一个人你要有虽亿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谣言我们不讲”,不传播流言蜚语,“诽谤我们不听”,也就是说需要有极为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也就是降噪力,对于任何诽谤,虽亿万人,不予理睬。 接下来看第4节:“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正直人只藐视任性而刚硬的人。 第5节:“他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害无辜。”不放债取利,这里边大家可能很难理解。当年以色列的高利贷不是我们今天能想象的,最低年息50%。根据教父们的说法,大巴西尔说:“你们有人收取百倍的利息,有人收取十倍的利息。”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让人讨厌呢?中世纪了解一下。犹太人的放贷,年息达到3.6倍,年息360%。这就要知道为什么说不放债取利。通过大巴西尔大陈述就知道当年的高利贷是什么概念,百倍、十倍,叫趁人之危。有人需要钱,收百倍十倍的利息放债取利。大巴西尔引用了一处经文非常精辟。箴言19章17节:“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我们要好好去体会。 当下的中国教会、中国社会,缺乏真正的公义的观念。今天有无数的假冒伪善、诈捐,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督徒如何自处?圣山倡导密契灵修,每天祷告、读经、禁食祷告、聚会,都是在积累属灵信用。我们知道这个经文“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做慈善需要非常有智慧。对贫穷人,既要支持他,又不能让他形成依赖。人穷志短,你要是过度支持就变成人傻钱多。整体而言,华夏文明在金融制度、信用和财政都极其落后。明清到国民党,到现在,对债对很多东西的理解都非常落后,在这里边要理解“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伤无辜”。我们这个衰朽的文明很多方面让人不可忍受。德国宪法法院法官哈斯女士来中国,我负责接待,哈斯女士告诉我,德国几百年间没有出过一个法官贪污,包括希特勒时期。我们这个文明烂透了!就是说系统性的烂透,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太看重肚子了。 今天的应用核心落在两点。第一点,就是这个提问,大家要好好琢磨,“谁能寄居……?谁能住在……?”这个提问表达两条,第一是客旅,客旅要努力的求道,求上帝之道,我们叫圣山,本来就有两种含义:第一,我们要努力登山,第二,我们本身就在圣山,就是说,我们已经回家了。虽然已经回家了,为了要稳行高处,要不动摇的话,就要拼命登山,要往上走。在这里,第一个应用是既要登山求道,又要稳行高处,要安居高处。第二,“公义是众美德之母”。 “公义和慈爱彼此相亲”,在上帝那里,公义就是慈爱,慈爱就是公义,上帝的公义就体现在无差别对待——以色列是上帝的选民,悖逆顽梗,同样会流离失所,2000年间在世界各地抛来抛去,经历各样的熬炼。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14亿人口的华夏文明,虽然很多人衰朽地以肚腹为最高理想、极为庸俗,同时蕴含着生机,我们需要好好地操练“公义是众美德之母”,深切去体会,律法是道德律,让我们走出生命的道路,走出基督精兵成长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