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回复: 0

chatgpt、grok heavy:新讲道学(New Homiletics)的介绍

[复制链接]

1713

主题

345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5919
发表于 昨天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讲道学(New Homiletics)的介绍
grok heavy
新讲道学是1970年代以来北美讲道学(homiletics)领域的重大转变,由学者David James Randolph于1965年首次提出。该运动在1980年代成熟,旨在应对教会权威和相关性的挑战,受语言转向、新释经学、文学批评和口头文化研究影响。它视讲道为事件,通过圣经文本在听众的具体情境中表达意义,强调听众的参与和转化体验。目前,该运动正面临“中年危机”,但其原则仍在扩展和适应。
核心原则
新讲道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主要原则:
  • 转向听众(Turn to the Hearer):焦点从讲道者的论点构建转向听众的倾听和体验过程。听众是讲道的伙伴,具有自由同意、不同意或应用信息的权利,强调情感(pathos)而非逻辑(logos),以实现转化。
  • 归纳式和叙事式讲道形式(Inductive, Narrative Sermonic Forms):不同于从一般原则到具体应用的演绎式,采用从生活经验开始、逐步引向一般性声明的归纳式。讲道通过叙事创建悬念或张力,使用陈述式(indicative)而非命令式(imperative),让听众“完成”讲道。
  • 图像式和故事化语言的中心性(Centrality of Imagistic, Storied Language):语言被视为塑造感知和经验的事件,而非仅传达命题真理。意象、隐喻和故事是核心元素,用于引导听众进入福音的新意识,而不是作为辅助插图。
关键学者及其贡献
新讲道学的五大支柱学者包括:
  • Charles Rice:强调用当代文化语言翻译信仰,视讲道为故事诠释故事,整合圣经、会众、讲道者和世界的叙事。
  • Fred Craddock:倡导归纳式讲道,从经验到真理,使用意象引导听众完成讲道,受新释经学和耶稣比喻影响。
  • Henry Mitchell:突出非裔美国讲道传统,强调庆祝和情感参与,通过故事和民间语言转化听众的自尊。
  • Eugene Lowry:提出“Lowry Loop”叙事结构,包括五个阶段(打破平衡、分析模糊、揭示解决、宣告好消息、预见后果),邀请真实回应。
  • David Buttrick:关注共同体意识,使用“moves”和“structures”通过意象嵌入想法,强调圣经叙事而非个人故事。
这些学者于1987年被Richard L. Eslinger归纳,并在2007年会议中反思其发展。
与传统讲道学的区别
传统讲道学(主导4-5世纪)采用演绎式和命题式方法,如“三点式”大学讲道或清教徒“纯朴风格”(释经、教义、应用),从抽象原则到具体应用,意象仅作辅助。新讲道学则转向归纳式、体验式和口头文化导向,视讲道为转化事件而非信息传递,更适应当代需求。



chatgpt:“新讲道学”(New Homiletics)的核心要义(1970s 起)

一句话概要:从“讲明道理的三大点”转向“让福音在听众生命里发生”的讲道。其关键是以听众经验为中心用归纳与叙事推进、把语言当作创造意义的事件,并以意象/隐喻与表演性来引导会众亲自参与并作出回应。学界常把 Charles L. Rice、Fred B. Craddock、Henry H. Mitchell、Eugene L. Lowry、David Buttrick 视为此路向的支柱人物;“New Homiletic”一名可追溯到 1965 年 D. J. Randolph 的提法。



1) 听众转向:从“讲给人听”到“与人一同经历”
新讲道学不再把讲章当成演绎命题的“证明”,而是从听众如何聆听、如何在礼拜中体验语言出发,设计讲章的运动与感受弧线——强调听众是讲道事件的参与者,要预留空间让他们自己完成意义与应用。(ACU Blogs)

2) 叙事与归纳:从“总—分—应用”到“由细入宽的发现之旅”
讲章的推进改采归纳式与叙事性结构:由具体处境与张力起步,逐步引向对福音真理的洞见,而非先给大命题再下应用。代表性模型是 Lowry 的“讲道情节(Lowry Loop)”:Oops(打破均衡)→ Ugh(加深矛盾)→ Aha(揭示线索)→ Whee(经历福音)→ Yeah(预望后效)。(Working Preacher from Luther Seminary, Concordia Theology)

3) 语言即事件:意象不是装饰,意象就是信息
受“新诠释学”(Ebeling、Fuchs)与“语言转向”的影响,新讲道学将讲道理解为**“道—事件”(word-event):讲章的语言不只是传递内容**,而是在会众里生成经验与决定。因此,隐喻、意象、故事是意义本身,不是命题的附属插图。(Homiletic)

4) 形式出自内容与处境:让经文本身与当下处境“讲出形状”
讲章的形式应当从经文本身的文体与会众处境中有机生长,而非被固定套路(如“三大点”)先行规定。Rice 与 Steimle 等提出把四个“故事”(圣经的故事、会众的故事、传讲者的故事、世界的故事)在讲章中对读、互释——“故事诠释故事”

5) 结构与表演性:讲章作为“意识中的运动”
Buttrick 以“动作与结构(moves & structures)”描绘讲章在共同体意识中的形成:每个“动作”是可被记忆的语言单元,彼此并置推进;核心意象交织成“意象网格(image grid)”,把福音嵌入会众的集体感知。这里的“表达/呈现”并非末端装饰,而是构成意义的方式。(Christianbook)

6) 庆典性与全人卷入:从理性劝勉到共庆福音
在黑人讲道传统的滋养下,Mitchell 强调讲道的高潮应当是庆典性的:以叙事、民间语汇与情感表达,带领会众全人进入对上帝主权与福音善讯的庆祝;这样的庆典不是廉价情绪,而是促成信心与行动的属灵实践。(Ministry Magazine)



代表人物与其方法(举要)
  • Fred B. Craddock:倡导归纳式讲道,把“应用”的话语权交还给会众,让他们在讲道事件中自行生成结论与落地方式(《As One Without Authority》)。(Chalice Press)
  • Eugene L. Lowry:提出讲道情节与“五步环”,用叙事张力承载神学转折。(Concordia Theology)
  • David Buttrick:以动作/结构意象网格来组织讲章,在会众“共同意识”中完成福音的移植。
  • Henry H. Mitchell:发展庆典式讲道,主张讲道触及全人、形成群体记忆。
  • Charles L. Rice(合著 Edmund Steimle 等):主张故事互释,把圣经/会众/传道人/世界的故事并置对话。




在讲台上,它通常“长这样”(一个可操作的骨架)
  • 识别张力/问题(具体处境、文本困惑);2) 陪伴会众深入(放大张力、提出“为什么”);3) 揭示福音的转折(Aha 时刻);4) 让会众“经历”好消息(以意象、叙事与礼仪节奏);5) 预望与邀请(看见福音进入明天的具体后果,给出空间而非指令)。




小结
新讲道学的“新”,不在于抛弃圣经权威,而在于以经验—叙事—语言事件的方式让权威发生内容仍是福音,形式却更贴近人如何在礼拜中“听见、看见、被带入”这福音。

进一步阅读:O. Wesley Allen, The Renewed Homiletic(Fortress Press,引言概述了上述三大特征与五位“支柱”);Craddock, As One Without Authority;Lowry, The Homiletical Plot;Buttrick, Homiletic: Moves and Structures。(Working Preacher from Luther Seminary, Christianbo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8-14 03:35 , Processed in 0.0496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