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杰克·腓利玛: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

查看数: 8874 | 评论数: 7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20-7-15 09:57

正文摘要:

作者: 杰克·腓利玛 出版社: 改革宗出版社 译者: 乔兰山以妲 出版年: 2018 编者按:《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这本书从神的主权出发,按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穿插介绍基于圣经的世界观和教育观。这本书并没有多少教育的 ...

回复

admin 发表于 2020-7-16 09:29:13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10:16
附录:

改革宗教育原则

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可从附件下载

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pdf

2.76 MB, 下载次数: 1477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10:16:56

附录:

改革宗教育原则



改革宗教育原则#1: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主要由文化加尔文主义引导,而不是救恩加尔文主义。



改革宗教育原则#2:教育应当完全以神为中心(因此必须由神开始)。



改革宗教育原则#3:神对万有的主权统治,呼吁教育中当存在一种“基督教”形而上学(对于实际的观点),以及一种“基督教”认识论(关于认知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基督教”伦理。



改革宗教育原则#4:神是万有的主权之君(祂所治理的并非一个圣俗二分的宇宙)。



改革宗教育原则#5:全世界都属于神(没有任何部分属于那恶者)。



改革宗教育原则#6:圣经改革宗教育的焦点主要放在教养已经被神分别为圣的孩童上面(而不是以给非信徒家庭的孩子传福音为焦点)。



改革宗教育原则#7:神只能透过祂的启示被人认识(而不是透过人的努力)。



改革宗教育原则#8:神的道是信仰、生活与教育的终极权威(而不是个人观点、社会舆论或是文化习俗)。



改革宗教育原则#9:神首先透过祂的创世之命(即一般启示)启示自己(而不是透过特殊启示)。



改革宗教育原则#10:成文之道圣经,是理解被&#13312;界的镜片与亮光(而不仅仅是救恩与伦理之书)。



改革宗教育原则#11:当圣约孩童到了具备理解力的年龄,应当鼓励他们将心灵与生命委身于耶稣(而不是假设他们已经重生)。



改革宗教育原则#12:神的启示总是呼召人以顺服回应(而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上的信息堆积)。



改革宗教育原则#13:在主里教养孩童是圣经给信主父母的命令(不是一个选项或一种奢侈品)。



改革宗教育原则#14:神将教育子女的首要职责交给父母(不是国家,甚至不是教会)。



改革宗教育原则#15:圣经世界观是从圣经中神国度的故事而来(而非仅仅是从圣经伦理而来)。



改革宗教育原则#16:圣经世界观下的教育,其中心围绕着神的国和神的道(虽然包含创&#13312;或救赎,但并非以它们为中心)。



改革宗教育原则#17:神的话或逻格斯,耶稣基督,是宇宙和其间一切事物(而非仅仅人类)的创造主、维系者和救赎主。



改革宗教育原则#18:神的百姓应当寻求在这个世界繁茂生长,寻求同胞的福祉(而非从中撤退或逃离)。



改革宗教育原则#19:作为万有的创造主,基督统治撒旦及牠“不可见”的仆役(尽管撒旦暂时作为“世上的神”运行)。



改革宗教育原则#20:作为创造中的道(逻格斯),耶稣的临在既影响被造的实际,又影响教育课程(而非仅仅对救恩与伦理产生影响)。



改革宗教育原则#21:神将祂的逻格斯(logos)注入被&#13312;界,为之赋予意义(人类不能为被&#13312;界提供意义)。



改革宗教育原则#22:和解的侍奉关乎整个宇宙(而不仅仅是关乎失丧的个人)。



改革宗教育原则#23:基督已经被膏立为王,今天就在神的右边统治万有(祂的加冕无须等到“做王一千年”后)。



改革宗教育原则#24:被造界彰显了神的性情与作为(而不仅仅是一堆描述性事实的堆积)。



改革宗教育原则#25:课程应当体现宇宙的智慧设计,其统一性以及彼此关联性(而不是被视为一堆不相关的部分)。



改革宗教育原则#26:真正的教师教导真理性的真理,即圣经世界观背景下的真理(而世俗教师不论教导的是真是假,都不具有永恒意义)。



改革宗教育原则#27:文化使命直接决定改革宗教育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一个过时的圣经知识)。



改革宗教育原则#28:文化使命与大使命彼此互补(而非彼此割裂,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



改革宗教育原则#29:“圣约”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主题,从创世记开始(而非一个仅仅与基督的救赎工作相关的主题)。



改革宗教育原则#30:婚姻制度是神于时间伊始颁布的,婚姻的设计是要返照基督与教会之间的圣洁关系(婚姻不能由人类定义)。



改革宗教育原则#31:人类的第一个罪是不信神的话,结果是真理的失落(这第一个罪导向第二个罪,即将真神替换为假神,结果是生命的失落)。



改革宗教育原则#32:试图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是不合圣经的(因为被&#13312;界已经被神分别为圣)。



改革宗教育原则#33:每个人、每个机制、每个产品都是善与恶、真与假、对与错的混合体(而不是百分百的非此即彼)。



改革宗教育原则#34:因着普遍恩典,所有人都可以行自然、社会与道德上的“好事”(他们没有坏到所能坏的极致)。



改革宗教育原则#35:堕落后,被&#13312;界在其核心结构仍然是“好的”(本质上并没有变为恶)。



改革宗教育原则#36:因为普遍恩典,非信徒也可以发现神的真理(而非只有信徒才能具有真实的洞见)。



改革宗教育原则#37:被&#13312;界的“万物”都受到了堕落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人类)。



改革宗教育原则#38:新约是神与亚当设立的,接着在旧约时代逐渐展开(在基督的第一次降临中实现)。



改革宗教育原则#39:国度伦理由旧约先知预示(然而它们由基督在地上侍奉期间完全揭开序幕)。



改革宗教育原则#40:按照约翰一书,耶稣就是永生(因此,永生是一个位格,而不仅仅是在天堂里度过的一个时间跨度)。



改革宗教育原则#41:永生自重生的一刻就立刻开始(而非要等到死后进天堂)。



改革宗教育原则#42:耶稣说祂到地上来的目的是“为真理作见证”(然而讲道人和教师很少提到这个原因)。



改革宗教育原则#43:真理是有机而动态的生命之道(而非仅仅是一种认知架构)。



改革宗教育原则#44:圣经传讲“天国的福音”(圣经没有使用“救恩的福音”这样的表述)。



改革宗教育原则#45:神的国已经部分降临(我们不需要等到末了才看到天国初熟的果子显现)。



改革宗教育原则#46:圣经告诉我们,在末时,全地要从罪中得以净化和更新(而非被毁灭)。



改革宗教育原则#47:基督再来时,(从罪中净化的)生活将要在新地上继续(我们不会在一个与地球分离的天堂里度过)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10:16:27

第九章

新创造

新约的完成

(启示录19,21-22)



伊甸园里开始的故事要在上帝之城新耶路撒冷中圆满结局,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教会是新娘,基督是新郎。施洗约翰是基督的先驱,他宣告新郎的到来:“我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们自己可以给我作见证。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约翰福音三28-29)。



使徒保罗进一步扩充这一图景,他教导丈夫们用基督爱教会的爱(agape)去爱他们的妻子:“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以弗所书五25-27)。



基督对教会的爱是(1)牺牲的,(2)无条件的,(3)永不止息的。丈夫们应当用同样的爱去爱妻子,这是一个人靠着自己的力量无法达成的。只有基督的灵藉着丈夫去爱他们的妻子,才能够实现这一命令。因为如今不是我们活着或去爱,而是基督在我们里面活着、透过我们去爱(加拉太书二20)。



以弗所书第五章31节如此开始:“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保罗所说的缘故是什么?答案在25-26节:“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使她)成为圣洁。”丈夫们被鼓励在圣灵的大能中效法基督,激励他们的妻子“如花绽放”,成为神创造她们意愿她们成为的人。



耶稣在另一处经文里也说了“为这个缘故”的话,祂回答法利赛人关于离婚的提问说:“因此(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马太福音十九5-6)。我们再次要问:是什么缘故?答案出现在耶稣先前的话语中:“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十九4)。耶稣引用神起初将婚姻分别为圣的话语,婚姻的被造常态是神在创造秩序中设立的,创造秩序是神为人生和世界设计的道路。因此,男女是婚姻的基础;“为这个缘故”,这个宣告没有给同性婚姻留下余地,从起初就是这样。任何人试图离弃神的创造秩序,都有祸了,因为圣经婚姻的被造常态,其原型是基督与教会的婚姻,这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



保罗关于婚姻的教导,第二个应用是我们应当在婚前为伴侣保持贞洁、婚后对伴侣保持忠诚。基督与教会的婚姻是男女婚姻的模范。



启示录中使徒约翰的话也如此指向:



“我听见好像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神,全能者,作王了。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天使吩咐我说,你要写上,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启示录十九6-9上)。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拿着七个金碗,盛满末后七灾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对我说,你到这里来,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启示录二十一2-3,9-10)。



起初,父为祂的爱子创造了一群百姓和一个地方,爱子是一切被造物中首生的,是万有的继承者。在末时,这一关系要在首生的爱子与祂的新妇教会的婚姻中完满成就。



这个婚礼的高峰是一个盛宴,基督在赴死前夜与门徒共进的最后晚餐,将要如祂所应许的那样重新继续:“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马可福音十四24-25)。



最后,婚礼的完美联合将代表着恩典之约的完美成就,再次引用启示录的话说:“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二十一3)。圣经的第二大主题,神的圣约之爱将完全彰显,完美的关系、完全的生命将持续到永永远远。







主权统治完全显现

(启示录21-22)



末时,基督这位君王要做成犯罪的人类无法做成的,建立一个不仅完整而且完全的文明。起初被分别为圣的创造如今要完全成为圣洁,完全献于神的荣耀和神的目的。天堂要降临与新地合并,起初神命令的荣耀神的文化如今终将成为实际,神的国度即祂完全的临在将要实现。听一下使徒约翰对这一事件的描述: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儿子。



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二十一1-2,4-7;二十二3下-5)。



当基督再来时,祂要完全建立祂的国度,万物的新秩序将要生效,旧约先知和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讲的天国伦理将成为实际,基督完美的平安要覆盖一切:“如同水充满洋海一般”(以赛亚书十一9下)。





耶和华的日子



基督的再来将带来“耶和华的日子”,旧约先知经常预言这一日的到来,那些拒绝耶稣和天国伦理的人将面临最后的审判。先知俄巴底亚指着这一日警告说:“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俄巴底亚书15)。



耶稣也论到这审判说: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



他们也要回答说,主阿,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马太福音二十五41-46)。



耶和华的日子即审判日,也是启示录中使徒约翰的异象的一部分(启示录六12-17)。当基督揭开第六印,末时临近,人与自然都遭祸:“因为他们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启示录六17)。



活出天国伦理是一件严肃的事,“先求神的国”不是一个建议,而是一个命令。它意味着将基督医治的平安——祂的临在——带给那些受伤的、无法发声的群体,那些边缘人、无权无势的人,如同耶稣所做的。每个人都会因遵行这一天国使命的程度受审判。



大地更新而非被毁



有些耶稣的信徒相信,末时耶和华的日子将完全毁灭世界,因此,他们看不到护理、治理被造界有何意义,毕竟“船都要沉了,何必忙着给船体抛光?”,他们的主张是基于使徒彼得和约翰的话:



“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得后书三10,12下-13)。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启示录二十一1)。



但是这种完全毁灭说是对这些经文的误解,地球不会被摧毁,相反,它要被更新。



对于完全毁灭说有好几个反对理由。第一,彼得后书的经文是关于末日的审判,而非毁灭。那里的火将使地球“被火烧尽”,使审判一览无余。火也会起到炼尽和洁净的功用,是一切都更新,为国度的完全设立作预备。糠秕要被烧灭,而麦子将要得救(马太福音三12)。先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论到这一炼尽的过程说:“耶和华说,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他们必求告我的名,我必应允他们。我要说,这是我的子民。他们也要说,耶和华是我们的神”(撒迦利亚书十三8-9);“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他显现的时候,谁能立得住呢?因为他如炼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碱。他必坐下如炼净银子的,必洁净利未人,熬炼他们像金银一样”(玛拉基书三2-3)。



神学家安东尼·赫克曼(Anthony Hoekema)提供了四个反对完全毁灭说、支持更新说的附加理由:



“首先,彼得后书3:13和启示录21:1中,对新宇宙的新,用的希腊文并非neos,而是kainos。Neos的意思是在时间、起源上是新的,而kainos的意思是性质或质量上是新的。‘新天新地’(ouranon kainon kai gen kainen,启示录二十一1)的意思并非出现了一个与先前的宇宙完全不一样的宇宙,而是创造了一个荣耀更新的宇宙,是先前的延续。



第二个支持更新说而非完全毁灭说的理由是保罗在罗马书八章的话。他告诉我们,受造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现,以便它们能够从衰退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得以自由(20-21)。他说在末时,现今的创造将从败坏中得救,而非出现完全不同的创造。



第三个理由是新地与信徒身体复活之间的比方。我们先前指出,我们现今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既有延续性,又有间断性。现今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的区别尽管奇妙,却无法磨灭延续性:复活的仍然是我们,也将是我们永远与主同在。那些与基督一同复活的人不会是完全的新人类,而是曾经生活在地上的神的子民。透过这个比方,我们可以指望新地不会与先前的地球完全相异,而是现今的地球奇妙地更新成为新地。



第四个支持更新说、反对完全毁灭说的理由是:如果神要毁灭现在的宇宙,撒旦就赢得了一大胜利。因为那样的话,撒旦就成功败坏了现在的宇宙现在的地球,以至于神除了完全灭绝其存在以外别无他法。但是撒旦并未取得这样的胜利,相反,撒旦要被彻底击败。当神更新撒旦曾经在其中欺骗人类的地球、从中驱逐撒旦邪恶阴谋造成的一切后果时,将完全揭示撒旦的失败。”1



如先前所说,希腊单词palingenesis(“第二创世”或“第二起点”)在圣经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提多书3:5-7论到人的重生,另一次是马太福音19:28论到整个宇宙的重生:“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译注:或作‘到万物更新的时候(attherenewalofallthings)’】,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神的做法是更新而非毁灭,这由洪水可见一斑,当世界在末日再次净化时也会是如此。



改革宗教育原则#46:圣经告诉我们,在末时,全地要从罪中得以净化和更新(而非被毁灭)。





继续性与中断性



现在的地球与新地之间既存在继续性,又存在中断性。使徒保罗论到被造界一切可以得赎的事物将要经历怎样的炼尽过程说:



“我照神所给我的恩,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楷,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哥林多前书三10-15)。



这个世界中最好的文物——从米开朗琪罗到莫扎特,将要在圣化的完全中留存,因为它们彰显了神的性情,因此返照了神的荣耀。再次强调,被造界的结构并未被堕落玷污,因此仍然是可救赎的。生活在这个堕落的“未然”世界的我们可以欢喜,因为我们已经品尝到了将来的实际。



改革宗教育原则#47:基督再来时,(从罪中净化的)生活将要在新地上继续(我们不会在一个与地球分离的天堂里度过永恒)。



平安国度的降临



基督再来时的更新具有完美的平安,是神国度的平安。这一平安与旧约的“公平”及其新约副本“义”相关。祭司性的医治从耶稣在地上的侍奉开始,并由教会实践,到了将来要完全成就。因此,我们读到“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示录二十一4)。



平安在起初就存在,但是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平安。虽然整体性已经存在,但是完整性尚未达成。堕落使平安失落,以嘈杂、苦闷和不和谐取而代之。耶稣透过祂对万物的救赎给这些弊病带来医治。当耶稣再来时,完整性终将达成。



一个安息日的安息



起初,只有安息日被神分别为圣(出埃及记二十11),神自己完全圣化的安息日的“安息”从创世的第七日开始,即祂的创造之工完成的那日(创世记二2;希伯来书四4)。“完成”整个被造界的任务落到了人类身上,只有当一切都为了神的荣耀成为圣洁、分别为圣时,神的百姓和一切被造物才能也进入他们安息日的安息(罗马书八18-25;希伯来书四1-13)。既然神形象的承载者没能完成这一圣化的任务,就需要人子-神子来圣化创造,使之进入永恒的安息。



以色列曾被应许在迦南地得享“安息”,这是将来末时的预表,但他们因不顺服并没有进入并完全得着这安息。希伯来书的作者警告我们不要重蹈覆辙:“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四8-11)。



使徒保罗也警告说:“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加拉太书六9-10)。所有在等候的时候忍耐作主工的人,都将得着这一安息日的安息。





恢复真敬拜



当罪进入世界,真敬拜被割裂。自那时起,没有任何有形教会在完美的和谐与平衡中敬拜神,各个部门可能在特定的敬拜元素上做得不错,但是没有教会在所有元素上都很完美。然而随着基督的第二次降临,真敬拜要得着完全的恢复,教会的唱诗班将是和谐的多声部,将会出现人类先前从未经历过的敬拜形态。



敬拜要以两种方式恢复完美。首先,主日的集体敬拜要被更新。我们也将唱起新歌,“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以赛亚书六3)。第二,当我们探索并发展“祂的荣光充满全地”,另一种敬拜将要出现,工作与敬拜要完美地结合,正如在伊甸园里所命令的那样。工作的概念要在更新中获得崭新的动力,社会与文化中的万事万物都将返照神的荣耀。先知撒迦利亚曾经预言说:“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撒迦利亚书十四20-21上)。



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延续了完全圣化的敬拜这一主题,当主权之主威严显现,我们将归荣耀与羔羊说:



“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



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四11;五12-13)。



问题与讨论:



1. 你认为神为什么选择用新郎与新娘来形容基督与教会的关系?



2. “恩典之约的成就”如何证明了“神是爱”?



3. “先求神的国”与“安息日的安息”有何关联?



4. 根据圣经,新天新地中的敬拜会是什么样子?



5. 请解释“教会敬拜”与“工作敬拜”之间的区别。



6. 你是否赞同本书所主张的教育目标将在新天新地中继续有效?请解释你的答案。



1安东尼·赫克曼(A.Hoekema),《圣经与未来》(TheBibleandtheFuture),大急流城(GrandRapids)艾德蒙出版社(Eerdmans)1971年出版,280-281页。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10:15:49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10:14
第七章
堕落主权统治遭遇挑战(创世记3:1-20;罗马书1:18-32)
堕落之前,我们的始祖具有清晰、纯洁的 ...

第八章

救赎

首先,重塑生命的道路

接着,收复真理



问题:耶稣对祂来到世界给出了什么原因?许多信徒的回答是:“为了拯救我们脱离罪恶,以便我们能在天堂与天父享受永恒的生命。”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答案,然而耶稣却给了一个不同的原因。罗马官员本丢彼拉多称耶稣是王,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翰福音十八37下)。这不是圣经为耶稣的第一次降临提供的唯一原因,但却是耶稣自己给出的唯一原因!并且,它与罗马书第一章记载的堕落的第一个后果——真理的失落密切对应。



约翰一书3:8为耶稣的降临提供了另一个原因:“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这个原因对应着保罗所说的堕落的第二个后果——生命道路的失落。请注意以下的表格:









堕落的第一个后果是真理的失落,作为回应,基督到来收复真理,为失落的真理作见证。堕落的第二个后果是去往父那里的生命道路的失落,作为回应,基督到来重新恢复生命的道路,败坏了魔鬼的死亡工作。



但是,在真理得以收复之前,必须首先恢复通往父那里的生命道路。首先,新约必须实现。









新约的实现

(福音)



堕落的第二个后果是与父的关系失落了,也就是生命的道路失落了。耶稣在地上侍奉时称撒旦为“从起初杀人的”(约翰福音八44下)。确实,失去了父里面的生命,的确导向死亡。魔鬼的工作导致了关系的毁坏、疏远和迷惘,人类灵魂的死亡也在肉体的死亡中到达顶峰。耶稣来正是要毁坏魔鬼的这种死亡工作,提供与父和好和生命复原之道。



堕落是宇宙战役的一部分,这战役在世界被造之前就已开始,撒旦和其他天使因着悖逆神从天上被驱逐(彼得后书二4;犹大书6)。撒旦成功地试探了亚当夏娃,玷污了创造,战役如此继续。牠貌似的成功使牠成为“世界的神”(约翰福音十二31),因为罪以死亡扼住了万人万物的喉咙。原本应当在凡事上荣耀神的文明不复如此,至少尚未如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敬拜和侍奉被造物而非创造主的世界。邪恶猖獗,痛苦与苦难成为常态。神完美的生命平安的道路,如今被魔鬼的混乱死亡所取代。从人类视角来说,黑暗的国度似乎已经胜过了光明的国度。



人类身处一个不可能的困境。一方面,人自己必须满足工作之约的要求、付上罪的工价。然而另一方面,只有神自己能够过一个完美的生活、承担罪的后果,并再次提供新生命。只有祂能够跨越深渊、重塑祂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变得完全无能为力。在这悲惨的光景中,圣经宣告了好消息:“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拉太书四4-5)。神的介入是提供自己的一部分——祂的独生子,取了人的样式。耶稣由马利亚所生,却由圣灵感孕,因此既是人又是神,是人子又是神子,蒙差遣拯救被玷污的世界。



为了成就这一切,必须处理亚当和他后裔的罪,以满足神的公义。如此就需要三件事:(1)工作之约由一位人类代表完美履行,(2)必须付上罪的赎价,以移除刑罚,(3)必须复原与父的生命之道。要想神的约民能再次享受神的国度与临在,这三件事都必须达成。



改革宗教育原则#40:按照约翰一书,耶稣就是永生(因此,永生是一个位格,而不仅仅是在天堂里度过的一个时间跨度)。



1. 过无罪的一生



为了履行工作之约,第二个亚当——一个新的人类代表,必须取代第一个亚当。我们读到:“经上也是这样记着说,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哥林多前书十五45)。遗传的罪即“原罪”,是从伊甸园里的亚当开始,从那以后,每个亚当的后代都生来具有一个属罪的本性和自我中心的倾向。圣经说:“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从,众人也成为义了”(罗马书五19)。必须出现新的“一人”,才能拯救“众人”。



耶稣作为第二个亚当代表全人类过了无罪的一生,我们得知祂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希伯来书四19)。祂也受过试探,但是试探并不等于犯罪(参见以弗所书四26-27)。祂没有像我们一样向试探屈服,祂在凡事上顺服天父,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二8)。耶稣完美地为众人遵守了工作之约,即亚当失败的约。



2. 代赎的死



耶稣工作的第二部分是为百姓承担罪的刑罚,经历属灵的死和肉体的死。首先,祂必须经历属灵的死,就是与父完全的隔绝。圣经记载:“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二十七46)。使徒保罗写道:“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五21)。罪的工价就是死,神将全世界的罪的工价都放在圣子身上。这一超乎我们理解的举动为我们提供了“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六23)。所有信靠耶稣的人都可以称义(就好比我从未犯过罪)。



当象征着基督身体的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下(这是唯有神才能成就的),黑暗国度的时代与氛围结束了,光明国度的时代再次拉开。



3. 经历得胜的复活



要想耶稣的工作真的完成,祂必须完成第三也是最后一个任务:藉着复活战胜肉体的死亡。使徒保罗写道:“若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哥林多前书十五13-14,20-21)。



藉着身体复活,基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确定的盼望,当祂在荣耀中降临,我们也将从死里复活,永远与祂同在。著名的耶鲁大学教会史专家雅罗斯拉夫·裴礼康(JaroslavPelikan)思想道:“如果耶稣的确复活了,那么其他什么事都不再重要。如果耶稣并没有真的复活,那么其他什么事也都不重要。”



完成赐生命的侍奉,基督毁灭了魔鬼的死亡作为。去往父的道路得以复原,生命的应许再次成为实际。耶稣如今可以在地上自由重建神的国度,祂与门徒分享逾越节晚餐时,提到这一新约的国度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马可福音十四23-25)。诚然,新约已经成为实际。



改革宗教育原则#41:永生自重生的一刻就立刻开始(而非要等到死后进天堂)。





重新立定主权统治

(福音书-启示录20)



黑暗国度与光明国度之间的宇宙战役是为了真理,真理也是堕落的第一个牺牲品。当神的真实被变为虚谎,就好比所有氧气都从大气中抽走了,指引生命、维系生命的真理蒸发了,呼哧一下子不见。先前全地都充满了神的荣耀、神赐真理的临在。跟随神的道路曾经是人生的常态,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但随着谎言的到来,在地上按真理生活从此一落千丈,消失了。


要想失而复得,除非永活的真理能够降临到地上,以言语和行为“为真理作见证”,重新收复失地。祂作为君王成就此事,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赐给祂了。祂的国度确实是光明与真理的国度。



耶稣来“为真理作见证”——使弯曲的变直,撤掉撒旦的普世谎言1。我们也许会问:“是关于什么的真理?”我们察看耶稣先前的话语,是关于国度的真理,祂就是君王。



改革宗教育原则#42:耶稣说祂到地上来的目的是“为真理作见证”(然而讲道人和教师很少提到这个原因)。



弥赛亚的到来——受膏者



许多世纪的等待之后,神应许的救主降临,这实在是一个宇宙性的事件。绝望的寒冬过后是希望与复苏的春天,万物都在改变。



但是这一位救主是谁?历代以来,耶稣的神性一直是正统信仰的试金石。当耶稣问门徒这个问题:“你们说我是谁?”彼得的回答是正确的:“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马太福音十六15-16)。新约希腊文的“基督”是Christos,与旧约希伯来文的弥赛亚称号一词mashiach相对应,两者的意思都是“受膏者”。彼得宣认耶稣是历来盼望的弥赛亚,但是也是一位新受膏君。



旧约时代,油的膏立象征着神指派一个人承担一个职分,这适用于三大主要职分:先知、祭司、君王(列王纪上十九16;出埃及记二十九7;撒母耳记上十六13)。旧约应许那位将要来的耶和华的义仆(以赛亚书四十二1-9),祂是一位像摩西的先知(申命记十八18-19)、像麦基洗德的祭司(诗篇一百一十4)、像大卫的君王(以赛亚书五十五3-5;耶利米书三十9;以西结书三十四24;何西阿书三5;撒迦利亚书十二8)。以色列盼望弥赛亚的到来,他们的大先知、大祭司和永恒的君王,祂要带来胜利,胜过仇敌,建立和平的统治2。耶稣的洗礼是祂作为受膏者公开就任的典礼。



基督与国度



约翰福音中,耶稣两次被认作弥赛亚,第一次是安德烈将耶稣介绍给他的兄弟西门(彼得)时:“我们遇见弥赛亚了”(一41)。稍后,耶稣在回应井边撒玛利亚妇人时自称为弥赛亚:“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四25-26)。



人们热切盼望的弥赛亚到来要使人与神和好,以便祂国度的伦理氛围得以重塑。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父已将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都赐给祂,这首先在先知但以理的异梦中预言出来:“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但以理书七13-14)。



基督在升天之后宣告所得的这一王权说:“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马太福音二十八18)。使徒保罗也肯定了这一宣言:“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立比书二9-11)。



真理是国度的根本



耶稣来到世间为要给神国度的真理作见证,祂想要使弯曲的变直、传讲真理、回击谎言。但是国度的真理是什么样子?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察看一下耶稣的一生和侍奉。马太记载耶稣的传道、教导和实践天国的福音(马太福音四17,23)。这一好消息包含传悔改的道、教导天国伦理,以及医治疾病。



马太记载,在开始传道时,“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四17)。然而天国的悔改却远不只是简单地说“我很抱歉”,希腊文的悔改是metanoia,意味着思想和行动的更新,意味着人生发生一个范式转变,活出一套天国的世界观。神要求人悔改,并不是要他们帮助天国降临,因为不论他们准备好与否,天国都在降临。相反,他们是被教导洁净自己的行为、按计划行事,因为一位新的君王已经出现,他们面临一系列新的期望。神的流亡政府已经归来,要开辟一个失落已久的价值体系。



下面是教导天国伦理,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介绍了这一改变生命的范式转变(马太福音五-七)。祂将“你们听见有话说……”换成“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世界的伦理被天国的伦理所废弃。神学家达拉斯·维拉德(DallasWillard)称这一现象为“神圣的计谋”,一个试图“以真理、自由和爱的力量……破坏邪恶架构”的计谋。3这就是有效的天国伦理的“秘方”,也是使徒保罗所说的:“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马书十二21)。基督用榜样带路,祂呼召门徒跟从祂。



路加为天国福音的本质提供了进一步洞见:



“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他,他就打开,找到一处写着说,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



于是把书卷起来,交还执事,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加福音四16-21)。



注意“传福音给贫穷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以及“受压制的得自由”。福音是耶稣已经到来颠覆撒旦的奴役——自堕落以来弥漫在人生方方面面的谎言,并宣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这一“禧年”并非一个日历上的年份,而是宣告救赎与收复的弥赛亚时代的到来,与希伯来纪年中的大赦年类似(利未记二十五8-55),每五十年就释放奴隶、免除债务、将祖先的田产还给原初的家族。福音就是真理降临、使人得自由(约翰福音八32)。



最后,耶稣行出天国。藉着祂的神迹,祂逐渐颠覆和毁坏魔鬼的作为(约翰一书三8)。“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痫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马太福音四24)。至高国度的初熟的果子,成了一切受伤、破碎之人的医治。



基督命令祂的跟随者继续祂已经开始的工作:“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二十八19-20上)。换句话说,要作为我临在的忠心见证去服侍,在世界上作为有我形象的门徒为我作见证。全世界必须听到福音,即神的国度今日已经临到。他们必须听见、看见、经历到这福音实际,因为“耶稣基督是主!”的天国宣言必须大声地透过言语和行为宣告出来。



改革宗教育原则#43:真理是有机而动态的生命之道(而非仅仅是一种认知架构)。





君王的大使



圣经告诉我们,神所更新成为“新造”的人蒙召作为“基督的大使”去作“和好的执事”(哥林多后书五17-20)。基督教教育的任务便是预备学生从事这一为主出使的任务。耶稣的跟随者是两个国度的公民,他们活在一个特定的国家,同时又是神国度的一员。一只脚仍旧站在现今的罪恶时代里——即“未然”,另一只脚则站在将要来的时代里——即“已然”。因此,认信的信徒对两个权柄效忠,他们要将凯撒的物归给凯撒,又必须将神的物归给神。



传讲天国的福音



基督的大使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天国的福音。福音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典型答案通常围绕着基督是救主、得救脱离地狱、天堂的应许,但是这种对福音的认知太片面了。全面的福音已经在创世记3:15的原始福音里宣告,也在圣经其他各卷书中宣告,是关于耶稣和神的国降临在地上,是“天国的福音”。



正是这个信息将真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区别开来,教育首先不是关于“学东西”、通过考试、考上好大学或是找到好工作,教育也并非首先和主要关乎事实、观念、技能甚至价值,在这些之外还有更多!真正的教育全部是关于耶稣和祂的国度降临在地上!是传讲神与基督在万有中有效而荣光万丈的临在。



改革宗教育原则#44:圣经传讲“天国的福音”(圣经没有使用“救恩的福音”这样的表述)。



“已然而未然”的国度



基督复活四十天后升天,这是天国再次建立的又一个里程碑。作为国度的君王,基督在父神的右手边登上荣耀与权柄的宝座。(这个观点反对时代论的前千禧年论,后者宣称基督在末日再来时才作为君王开始统治)。祂如今正在那里统治天上地下的万有。同时,祂国度的子民已经被委派奉祂的名在地上“治理”全地,直到祂来。



信徒被放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如前面所提,他们活在两个时代:“将要来的时代”和“现今的罪恶时代”(加拉太书一4;马太福音十二32;马可福音十29;以弗所书一21),因为“将要来的时代”已经入侵了“现今的罪恶时代”(希伯来书六4)。他们也是两个世界的公民:至高国度的“已然”以及现在世界的“未然”。



1. 已然



耶稣应许,万物都要更新。启示录肯定了这一更新,论到神对将来的指示说: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示录二十一3-5上)。



后面的这一声明暗示了现今的世界与将要来的世界之间的确存在延续性,只是不再有罪以及罪的果效,也不再需要诸如医院和监狱这样的机构。新创造中的生命将会是生命本该有的样子。



注意这里的现代进行时:“我将一切都更新了(I am making every thing new!)”。



从基督在地上侍奉以来,这一新创造的初熟果子此时此地就可以享受。神在下一节经文中说:“都成了”,神说这些话就好像万物都已经更新。在这个异象中,神给约翰指示它们的实际应验。在基督里,天堂已经亲吻了大地!



信徒就是“已然”的一个例子,信徒已经在基督里成为“新造”,他们被赐予了圣灵、盼望将来,因为他们已经经历到了天国生活的一些特定方面。



最后,“将一切都更新”也包括教育。诚然,我们这些仍旧生活在堕落的“未然”世界的人可以欢喜,因为我们已经品尝到未来要完全成就的,包括教育在内。注意下面的图示:







有趣的是,主祷文中的祷告“愿你的国度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标志着天国的完全性的确已经在天上存在。我们在新创造中盼望的奇妙事物,包括得赎的教育,在天上已经是一个实际。因此,真教育的模范今日就存在,因为神不受时间限制,因此祂在“永恒的当下”中运行。




改革宗教育原则#45:神的国已经部分降临(我们不需要等到末了才看到天国初熟的果子显现)。





2. 未然



然而天国只是部分降临,天国的“未然性”仍然是我们每日生活经历的实际。罪与罪的果效仍然存在,我们持续行走在死荫的幽谷(诗篇二十三4)。



有时候,跟随耶稣被呈现为一种必胜主义:“到耶稣这里来,你的问题就会消失!”人们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财富与兴旺,但我们内心深处知道这个必胜主义的信念并不真实。除非我们面对面地看见耶稣——要么是通过死亡要么是耶稣再来,否则我们将继续活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一个“未然”的世界。



圣灵的降临



复活之夜,耶稣向门徒显现,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祂又向他们吹气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翰福音二十21-23)。这一举动使我们想起起初神向亚当吹气,我们在这里看到,新创造的黎明出现了与起初类似的生命的吹气。



耶稣升天后,祂的门徒们“问耶稣说,主阿,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一6-8)。五旬节十日之后,圣灵如应许的降下,象征着三个重大事件的发生。



第一个五旬节事件是使徒们真的“明白了重点”。从先前的经文显然可见,即使在耶稣地上的侍奉的盈亏期,使徒们仍然指望祂为以色列重建大卫和所罗门时的荣耀,他们不明白基督国度的永恒性和超越性。但是随着圣灵在五旬节降下,他们的眼目如今向这一国度的本质属性开启。



在如今末后的日子,天国透过圣灵在新造之人里面有效的内住与运行显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存在圣灵的果实与圣灵的恩赐。圣灵的果实包括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五22-23;注意:是一个果子、九种特征)。这是圣灵的果子,但不是我们的果子,因此也就无法教给我们的学生,而必须是一种个人的经历。相较之下,每个信徒都具有至少一种属灵的恩赐,应当为了教会的益处加以开发和使用(罗马书十二6-8;哥林多前书十二1-11;以弗所书四11-13)。正是圣灵装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代表基督、作祂忠实的见证。



第二个五旬节事件是天国的扩展。先前,天国仅仅局限于以色列,如今天国扩展临到所有地方的所有人。我们读到敬畏神的犹太人从各国赶来,听见使徒们用他们自己的方言说话,在那一日,有三千个从各个地方赶来的人得救了。五旬节标志着“各国、各族、各民、各言”的人被囊括在天国之内(启示录七-九)。基督的门徒蒙召在全世界忠心见证基督的临在。



第三个五旬节事件是我们今日所知的教会的正式设立。有些人说教会起源于旧约时代的第一批信徒,即神的约民以色列。对于有机体的教会而言,确实如此,教会作为有机体是无形大公教会,包含历史历代、所有地方的真信徒。但是教会作为组织体却起源于五旬节,即包含信徒和非信徒的有形教会。





问题与讨论:

1. “他们敬拜侍奉被造物而非创造主”与“耶稣来为要毁坏魔鬼的作为”有何关联?



2. “基督完成的工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与父和好、得着永生,需要基督三方面的工作?



3. 你能看到弥赛亚如何将新旧约联系在一起吗?



4. 我们承认基督已经是国度的君王,与我们等候基督再来、宣告做王相比,两者会带来哪些不同?



5. 救恩的福音与天国的福音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教育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6. “天国的好消息”在当今世界是何面貌?



7. 请列举一些登山宝训中的天国伦



1参见《真理工程》(TheTruthProject),关注家庭事工(FocusontheFamily)。



2《宗教改革研习版圣经》(TheSpiritoftheReformationStudyBible),马太福音1:1注释。



3达拉斯·维拉德(D.Willard),《神圣计谋:重新发现我们隐藏在神里面的生命》(TheDivineConspiracy:RediscoveringOurHiddenLifeinGod),纽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1997年出版,188页。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10:14:54

第七章
堕落
主权统治遭遇挑战
(创世记3:1-20;罗马书1:18-32)

堕落之前,我们的始祖具有清晰、纯洁的视力,他们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看法是纯净无杂质的,他们的视角没有受到任何玷污,一切事物看起来都如神宣称的那样“好”和“甚好”。他们的认知体系与神的想法与目的一致,他们的生活方式便是顺服创造的常态。他们的心灵、思想和行动都与神一致。

首先失去真理,
接着失去通往生命的道路
然而堕落改变了一切。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形容罪进入世界、伊甸园事件发生的那天说:“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一25)。亚当和夏娃做出了两个罪的选择:首先,他们为了撒旦的谎言弃绝了神诚实的话语。第一个后果便出现了:人失落了真理。第二,他们与神的关系遭到破坏,真神被赝品取代。第二个后果出现:人失落了通往生命的道路。恶者成功挑战了神的主权统治。
许多年后,耶稣称自己为“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十四6上)。这也可以理解为:“藉着我,永活的真理,你可以找到通往父和生命的道路。”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通过真理到达平安的生命。撒旦提供的是相反的:藉着牠这个起初的骗子与谋杀犯,一个人可以找到通往死亡的道路(约翰福音八44)。下图将两个平行信息作对比:
堕落切断了真理这一中枢与生命的道路之间的连接,这导致了谎言这个普世的虚假成为了全人类的“道路”,其通往的终点是死亡。人生伴随着其中的抑郁、绝望和毁坏,开始散发出死亡的恶臭。死亡既是身体的也是属灵的,成为人类经历下的反常的常态。
改革宗教育原则#31:人类的第一个罪是不信神的话,结果是真理的失落(这第一个罪导向第二个罪,即将真神替换为假神,结果是生命的失落)。
堕落的首要后果:真理的失落
堕落以来,每个罪都是撒旦原初谎言的延伸,每个罪都是不信神诚实的话语。人类自堕落以来经历的普世属灵战役,一直是关乎真理的议题。
我们在罗马书读到:“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一21下)。接着28节告诉我们,神“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depravedmind)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这里的“心(mind)”的希腊文是nous,意思比我们目前的用法更丰富。南希·皮尔西(NancyPearcey)写道:
“(Nous)可以被翻译为理性、理解或智性上的知觉。(这个词也出现于希腊文的悔改metanoia的词根,意思是改变一个人的nous,不仅仅是理性,而且是全人的更新)。教父们经常将nous翻译为评估和指引人生活的能力——‘灵魂的眼睛’。因此,将这个词翻译为世界观并不为过,正是我们用以指引人生的信念。”1
皮尔西继续说,“邪僻的心”可以翻译为“毫无价值的世界观”。
我们的始祖将对世界的真理视角替换为虚假视角,即无用视角。人生罗盘上,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视野一落千丈。亚当夏娃的确仍然“知道善”,但只能是在渐行渐远的遥远意义上,将“善”的观念以一个玷污世界的罪恶实际替代。对他们来说,善已经变成了恶,而恶则成了善。一个堕落的世界与其世俗化的思想和行为,如今被接纳为常态。他们已经将神的真理换作谎言,就在这个过程中失落了真理。
堕落的进一步影响(第一部分)
1. 亚当埋怨夏娃(和神),夏娃埋怨蛇,人们不再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2. 罪咎感和羞耻感如今成为常态,罪咎感是一种达不到标准的失败感,羞耻感是一种在别人眼前失败的失败感。
3. 撒旦被神咒诅,贬为无用——失败、必死和必败。
4. 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
5. 神诚实的话语被人类虚谎的“智慧”所取代。
对照
十九世纪哲学家黑格尔创建了一个基于进化论思维的衡量更高真理的模型。首先,他以一个真实的论点开始(例如神真理的话语),接着,他找出相反的立场,被他称为“对立面”(例如撒旦虚假的话语)。第三,他将两者的核心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他称为“综合体”的中间立场(例如由真理环绕的谎言)。(举例是我的,不是黑格尔的)。这一综合体变成新的论点,这个过程以一种变化的方式不断重复。黑格尔辨别真理的论证法与当今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定方法类似,都是主观、情境化和不断变化的。
黑格尔相信,人生一切处境下,至少存在三种选择。与之相对,圣经教导只存在两种基本选择。对于每一个论点(即每一个真实的观念),都只存在一个对立面(也就是一个谎言),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兼容性,也就不存在第三选择。
在神学圈子,这个现象被称为“对立(theantithesis)”,表明两个极端的不可兼容。对立来源于堕落以后神在祂的光明国度与撒旦的黑暗国度之间宣告发起的战争:“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创世记三15上)。尽管善与恶、义与不义、圣经中的忠心与不忠,这些两极在神如此宣告之前就已经在属灵领域存在,但地上成熟的属灵战役却起始于这一宣告。
特土良的问题反映了这一对立:“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相干?”或者说,世俗主义思维与神圣思维之间有何共同地带?又或者更进一步,基于世俗人文主义的教育和基于神话语的教育之间有何共性?后一个问题有两个答案,当透过对立的角度看教育,它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但当我们透过普遍恩典的角度去看,确实存在共同基础。这是一个视角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对立角度检验,其次再透过普遍恩典去审视。
从对立角度看数学,的确出现两种不同的数学,但不同并不在于数学的本质,因为形而上地说,数学对所有人都是一样。如我们先前所说,1+1=2的等式在所有课堂都是真实的。但不同点在于看待数学的世界观镜片不同(一定意义上,真理是观察者所看到的真理)。
一方面,透过圣经世界观的角度去看这一等式的教育者,能看到某种神圣或圣洁的事物。神创造并分别了被造界的数值领域,基督权能的话语也托住它,因此,数学的每一面都具有一种敬虔的氛围。圣经好似一架特别的3D眼镜,增加了超越的维度,启示出向未成圣的眼睛隐藏的事物。信徒可以看到数学等式彰显了神的属性:一致、信实、合法、平衡与完整。他们也能明白等式是一个工具,帮助人们完成文化使命(思想一下电脑的二进制体系)。诚然,成圣的眼目以超越的眼光看待数学,会看到相当不同的面貌,数学开始具有永恒意义。
另一方面,透过世俗主义世界观(例如没有神)去看数学等式的教育者,声称数学不具有任何敬虔关联。他们说数学是道德中立的,不具有任何宗教意义。如果你不用滤镜去看,数学就是客观的数学。
因此,如果真理性的真理是一个人的思维可以领会,而另一个人却无法领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实地说,的确存在两种不同的关于数学的视角或观念。
然而世俗主义者却不轻易放弃,他们给这样的数学贴标签,说是“有神论的数学”,不再是纯粹的数学。他们争辩说,有神论数学不过是往数学里添加了神学或宗教,把学科掺杂了。换句话说,因着加上了神圣维度,数学就不再是纯粹的数学了。他们不接受两方都在学习数学实际,内容没有变化,数学仍是数学;不同的只是角度,是世界观的产物,世界观是个体对于普遍实际的认知来源。
遗憾的是,当信主的教育者论及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将“神圣”与“世俗”混合,他们自愿地落入这种世俗主义陷阱。为什么?首先要说,数学没有任何世俗的方面,如同前面所强调的,一切实际都是神起初创造和宣告为圣(为祂的目的分别)的。圣经世界观认为这是一个既成事实,因此,要想自然界成为圣洁,并不需要往里面加上恩典。即使在堕落后,数学本质上仍然是神美好创造的一部分(提摩太前书四4)。罪导致了道德指向和功能上的改变,因此使数学“世俗化”了,但是数学的本质仍然不变,它仍然是为着神的目的分别为圣的。努力将信仰与学习综合起来,将神圣与世俗混合起来,采用的是黑格尔的真理判定法,是不合圣经的。
改革宗教育原则#32:试图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是不合圣经的(因为被界已经被神分别为圣)。
形而上地说,信徒与非信徒看到的数学等式没什么区别,两者都视之为一个实际。然而,认识论上,两种视角导致两种不同结果,因为信徒和非信徒有两种不同的真理出发点,他们从相反的两极出发。有神论者认为神是源头,而另一方面,世俗主义者以问题对象本身为起源。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在整个过程中,信徒和非信徒一直处在相反的两个对立立场。前一个的结果是真理性的真理,后一个的产物则是“真实但非完整的事物”。从认识论角度来说,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确实不存在共同立场。


对立居中而非环绕
然而除非一个人自以为是,将世界分为“好人”和“坏人”,以信徒、教会和基督教学校为“好人”,否则我们必须显然地说,对立存在于所有人、所有机制、以及所有人为产物之中,而非围绕它们存在。俄国作者索尔仁尼琴论到这一现象说:“如果一切都这么简单就好了,要是恶人犯了恶行,只需把他们与我们其余的人隔离并摧毁即可。但是善恶的分界线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谁又愿意摧毁己心呢?”2
每个人都经历着善与恶的内在挣扎,不论重生未重生之人都是一样。使徒保罗论到自己生命中的这一实际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马书七18-19)。尽管保罗已经重生、具有一颗渴望讨父喜悦的心,但先前掌控他的那属罪的自我仍然徘徊,耸立着它那丑陋的头颅。尽管基督已经保障了得胜,他仍然持续经历着善恶之间的斗争。
不仅每个人都经历着对与错、善与恶的争战,每个机制和人类产品也既在一些方面合乎圣经,又在另一些地方不合圣经。简单地说,自堕落以来,一切实际都是一个被污染了的大杂烩。因此,我们应当持有的态度是:“若不是神的恩典,我也是!”我们与被造界的其他部分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对立鲜活存在于我们所有人、所有机制和所有产品当中。
改革宗教育原则#33:每个人、每个机制、每个产品都是善与恶、真与假、对与错的混合体(而不是百分百的非此即彼)。
文化分析与判断
在被造界弃绝邪恶、拥抱良善,需要眼光与洞察力,这两者可以从圣经和圣灵获得。尽管“所有真理都是神的真理”是对的,不论源头如何,然而并非围绕每一小块真理的事物都是真的,我们需要审慎的判断力。训练分辨力和洞察力的一个方法,是试着找出某个特定行为、运动或产品背后的世界观或驱动的“灵”。学习分辨善恶、真理和谎言、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例如文化分析)是基督徒成长与成熟的一个重要部分。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的话就很适用于此:“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十5)。要想装备学生成为寻求天国的人,教导他们洞察力是至关重要的。


普遍恩典
自从堕落以来,一切都坏了,但还没有坏到极致。神一直在世界做着遏制的工作,免得世界沦为人间地狱。神学家称这一现象为“普遍恩典”,“普遍”是因为所有人都经历到,“恩典”是因为它遏制着罪恶发挥完全的影响力。一切恩典都是不配得的祝福,但是普遍恩典不能与救赎恩典混为一谈。经常用于帮助理解普遍恩典的经文是“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五45下;使徒行传十四17)。这节经文宣称所有人都从天父护理性的祝福——即祂信实的临在中获益,不论他们的道德光景如何。但是普遍恩典不只包括阳光雨露,例如,还包括每个人都有的良心(罗马书二14-15)。因此,即使是盗贼也盗亦有道。此外,神给了政府官员奖善罚恶、保护我们的权柄(罗马书十三4)。因为神普遍恩典的恩赐,我们的世界尚存一点文明。
对我们来说,普遍恩典的首要意义在于,人类是全然败坏(totally depraved),而非绝对败坏(absolutely depraved)。在这个语境下,“全然”的意思是“完全遍布、弥漫的”,每个部分、里里外外都受到了罪的影响和玷污。罪使我们的理性昏暗、使我们的感知退化,并使我们的意志为奴。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一点需要注意:人类在道德方向上变为恶,因此也就在功能上如此,但是他们在本质上仍是“好的”,因为他们形而上的存在仍然忠于神创造他们的样式。因此,每个内心由罪主导的人,都仍然在一定意义上是神形象的承载者,包括有能力做自然、社会和道德上的好事(但不是属灵上)。另一方面,“绝对”败坏则意味着完全没有好的余地,人与现实都是坏到不能再坏的极致。打个比方,全然败坏就好像被染料染了色的水,全部的水都受到了污染,但是水还没有变成染料,水还是水,虽然是被污染的水。而绝对败坏则意味着水变成了染料,水已经消失了,只有染料取而代之。类似地,在败坏的例子上,人与创造永远没有变成罪(哥林多后书五21)。罪是附着于我们的寄生物,但是它从未成为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改革宗教育原则#34:因着普遍恩典,所有人都可以行自然、社会与道德上的“好事”(他们没有坏到所能坏的极致)。
按照圣经,当神完成了世界的创造,祂宣布最终的成果是“好的”、“甚好”。这个宣布是什么意思?意味着每个被造物的本质都与神的意图一致,每个人和每个被造物都全然地忠于神的设计。“全然”这个词适用于这里,意思是“统一而完整,不缺少任何要素”。万物具有完整性,树是树,牛是牛,人是人。当他们初次被造,每一个都以忠于神的设计的方式运作,因此荣耀神。而人作为神形象的承载者,具有真理、仁义和圣洁,承担了先知、祭司、君王的功用。
罪的介入是否导致这一“好的”创造变为“坏”或“邪恶”?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在结构上说(形而上地说),创造秩序在堕落后仍是好的,存在着延续性。创造的本质仍然忠于神的原初设计,树还是树,牛还是牛,人还是人。堕落后写成的圣经也支持这一点:“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提摩太前书四4;参阅哥林多前书八,十23-十一1)。然而道德指向变了,因此创造的各个功能也变了。树、牛和人都远离了神和神的荣耀,不再以忠于神的创造的方式运行(参见马可福音十一12-14,20-21无花果树的例子)。神形象的承载者如今失去了真正的真理、仁义和圣洁的功能,寄生的罪切实影响了万物。
改革宗教育原则#35:堕落后,被界在其核心结构仍然是“好的”(本质上并没有变为恶)。
为什么理解这一点很重要?首先,如上所说,圣经说神称为好的,我们不能弃绝。注意这个表述:“别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作为神的形象,我们应当以圣道和圣灵的权能,寻求救赎被罪奴役的被造界的每一个角落。神美好的创造固然受到了扭曲,常常以恶的方式运行,但是基督的救赎使得每一个被造实际都能在此时此地就复原到原初的目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如此。有一日,它们会完全更新。因此,我们不当逃避文化,尽管它有时看起来很邪恶;但我们应当向文化彰显基督拯救的主权。我们的确应当逃避罪,但是我们不当逃避已经被罪玷污的一切。例如,曾经许多基督徒都错误地反对好莱坞制造的所有电影,然而电影在结构上是神美好创造的一部分,需要“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罗马书八21下)。电影产业需要救赎和改道,以便按照本来的目的运行、荣耀神。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传媒形态也需要救赎。既然罪的影响是全面普遍的,神的儿女必定有许多进行救赎工作的机会。神仍然对祂美好创造的各个部分具有主权,因此作为天国的子民,一个核心任务便是作为拯救与更新被造界的代理人去服侍,以便父的旨意能够行在地上。
第二,末时神不会摧毁祂亲手做成的“好的”作品,因为它们是可挽回的,因此,它们也就是可救赎的。祂的确会摧毁影响美善创造的寄生罪恶(以火净化),但是被造界的结构仍然保留完好。神从起初的做法就是救赎性的更新,而非完全的灭绝,堕落后仍是如此。挪亚时代的洪水如此,末时也是如此。创造并不会摧毁,而会被更新。基督的救赎在范畴上是宇宙性的,涵盖神称为“好的”一切。

最后,普遍恩典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透过普遍恩典中的亮光。即使是非信徒也是神形象的承载者,因此可以发掘神置入创造的真理。他们也许没能归荣耀给作者,但是未重生之人仍然具有真实的洞见,从他们的生活与产品可见一斑。所有神形象的承载者都被世界的光照耀,至少存在些许神圣的光照。使徒约翰写道:“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一3-4,9)。

改革宗教育原则#36:因为普遍恩典,非信徒也可以发现神的真理(而非只有信徒才能具有真实的洞见)。
遗憾的是,因为非信徒不能分辨他们发现的小块真理在神的整全图画中处于什么位置,因此他们倾向于将之绝对化(或神化),宣称它们就是全部,而非更大实际的一部分。发掘出的一点片段很容易就变成某种“主义”,披上一种宗教外衣。行为心理学之父斯金纳(B.F. Skinner)就是一例,他在小说《桃源二村》(Walden Two)中将行为主义的理论绝对化。这本书中,世界和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是由行为驱动的。基督徒教育者对这种绝对化当有什么回应?应当分辨。被绝对化的真理片段,应当被神的话“装裱”,裁剪到本该有的大小(就像裁剪相片一样),然后进行语境化处理,在神的大图景中给予它当有的位置,就像拼图一样。
因为全人类都具有神形象的微光,因此重生之人和未重生之人可能在特定时间、地点与事件中找到合作的共同根基,凯波尔称之为“有原则的多元主义”,薛华称之为“同盟状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主张基督徒为了促进社会和平的缘故,与“人类之城”的公民合作。但是这里需要留心一个警告:神的话禁止不敬虔的联盟。作为神的圣约子民,意味着有所分别。问题不是是否分别,而是何时、何处、什么程度。分辨力再次显得不可或缺。
总结来说,对立的原则与普遍恩典的原则之间存在张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认识论上,对立原则胜出,不存在共同地带。然而形而上学上(实际的性质),普遍恩典标志着的确存在共同地带。
有些信徒想要活在黑白分明的对立世界,那样凡事都会非常简单,不存在灰色地带,也不存在共同地带。遗憾的是,这经常导致一种“要么我们要么他们”的敌对情绪,人与他们的观点一起遭到弃绝,人们被妖魔化,爱心失落。这也可能涉及到一种为了与世界分别而分别的动机,一种被动的反抗,而非主动的应对。其参照物是错误的,在这里的情境下参照物是“世界”。我们的参照物或比较标准必须总是圣经,而非其他的某人或某物。因为普遍恩典和一般启示的通道开放的缘故,非信徒也可能在有些事上无心插柳而“忠于”圣经。例如,1+1=2是为重生和未重生的教育者准备的。在许多事上,世俗教育和国度教育具有共同地带,而非彼此相异。因此接纳还是弃绝的标准必须是圣经,而非为了与世界分别而分别。
相反,有些信徒可能渴望基于普遍恩典更多地进行囊括,并且不断扩张分界线。灰色地带扩张,强调共性而非不同。这种情况下,妥协、多元主义或混合主义的问题变得相当真切。
总结来说,对立和普遍恩典都是存在的,因此,信徒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合乎圣经的平衡。我们生活在世界,却不属世界,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包含这两种实际的生活。

新约的展开
(创世记3:15,21-24——玛拉基书)
堕落的第二个主要后果:生命道路的失落
人类被造要返照神的形象,以此荣耀他们的创造主。神造他们的心具有宗教本质,正是为着这个目的。起初,他们的位置是在神的面前,他们的行动都是指向神。
然而随着罪的到来,人类的心灵转离了神。圣经说: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一21-23,25)。
这是180度大转向,完全朝着与神唯独敬拜祂独一真神相反的方向。再也没有比这更加公然的逆转,人类被造要服侍神、以神的名义治理神的创造,堕落以后,等级次序完全逆转,如今人敬拜被造物,并且“治理”按他们样式所造的假神。在人的心中,宇宙的创造主被被造物的形象所取代,人们如今敬拜假神,这些假神必定使他们的希望落空,并且最终摧毁他们。因着失去了通往父的道路,人类如今也失去了在父里面的生命。

堕落的进一步后果(第二部分)
正如神与亚当所立的约定义了人生的三个基本关系,堕落也为这三种关系带去了消极影响。
1. 与神的立约关系
因着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夏娃违背了神与亚当所立的工作之约,他们与神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破裂。需要一位神人在多年以后活出完美的一生,为所有人履行工作之约(参见希伯来书八)。
对于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子孙而言,罪的工价就是死(罗马书六23),永恒的死。他们与创造主的关系已经破裂,他们无法跨越与神之间的那道鸿沟。他们是失丧的灵魂,就像灰尘在外太空的黑暗虚空中漫无目的地漂游。
2. 与创的立约关系
创造本身被放置于束缚之下,开始哀求拯救。因为亚当的罪,神将祂所造的整个世界都“下在监里”。祂对亚当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三17下-19)。
多年以后,使徒保罗解释这一咒诅说:“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马书八19-22)。
圣经清楚宣布,全人类都受到罪的玷污,但是圣经也告诉我们,一切被造实际也都被罪的咒诅所侵蚀,我们便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万物不是它们本当有的样子,因着罪的影响,一种毁坏式的世界秩序已经诞生,它玷污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改革宗教育原则#37:界的“万物”都受到了堕落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人类)。

3. 与他人的立约关系
不仅全人类都永恒地失丧,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种关系也都包含痛苦与破碎。圣经继续描述这一景况说:“他们……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罗马书一28-31)。
这实在是一幅丑陋的景象,每个人都变成这样!如今所有人都是罪的奴仆,被捆锁、被奴役。与他人的关系也毁坏和失落,人生变成了活生生的地狱。
但是这还不够,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她们在生产时要经历痛苦,这是确实的,然而母亲一生也要为儿女特别地操心,这也会带来痛苦。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立约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毁坏,神对夏娃说:“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世记三16下,这里的语言也出现在创世记四7)。丈夫和妻子之间必定存在权力斗争,妻子如今试图通过操纵掌控丈夫,尤其是使用她们女性的巧记。丈夫们也试图控制他们的妻子来施展权柄,对他们来说,强大就是正确!
与自己的关系。然而堕落还以严峻、毁坏性的方式影响了个体自己,圣约大学(CovenantCollege)的哲学教授比尔·戴维斯(BillDavis)博士说:
“自堕落以来,我们每个人都挣扎于一种自我厌弃。对自己的不满有多种形态:抑郁、嗑药、暴怒、工作至死、试图通过疯狂消费来寻找满足、傲慢自大,等等等等。有时候因着堕落的其他影响,比如基因和化学性的失衡,这些景况会恶化。但是这些景况通常具有一个属灵元素,我们被造要与神团契,不从爱神而来的自爱,一定是自我毁灭的。我们没有能力做自己的神,倘若如此努力,必定无比沮丧。”3


新约的设立
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没有遵守他在工作之约中的义务,如此自愿选择了违背神,并承受背约的后果,就是属灵的死和身体的死。在他堕入罪中以前,亚当有能力犯罪,也有能力不犯罪。堕落以后,他再也没有不犯罪的能力。他的每个思想、言语和行为都带着罪的污迹,他不再有能力履行工作之约。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约,一个可以由一个新亚当——神以人的样式——完全实现的新约。
这个新约是恩典之约,而非工作之约,是透过基督耶稣完成的工作提供的。祂要代替我们过一个完美的生活,如此履行了原初的约的要求。此外,罪的刑罚也会由祂的死付清,透过祂的复活,与父同在的生命保障得以复原。
新约展开的第一步是神发起的,紧接着亚当的堕落,神学家称这一应许为“原始福音”。约的更新自伊甸园里的应许开始,神应许一位救主君王,祂要击败那恶者。神对蛇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记三15)。我们已经处理了敌对的问题,属灵争战会一直存在,直到基督再来。但不仅如此,女人的后裔——弥赛亚耶稣,要击碎蛇也就是撒旦的头。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耶稣需要经历死亡,也就是祂的脚跟要被蛇所伤,但是撒旦所引入的邪恶要被彻底击败,那恶者自己也要被彻底驱逐。这些新约的最初暗示为国度的新秩序设立舞台,神的美好创造将要得救、重塑和更新。
恩约的保护立刻就开始了,首先,神用衣服遮盖亚当夏娃,遮盖他们的羞耻,接着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因着被赶出伊甸园,他们就无法吃生命树上的果子,否则吃了便会进入罪与死的永恒光景,救赎就不再可能。
“旧约”的意思是“旧的约”,指着工作之约而言,基于完美遵行神的律法。在真实意义上,整个旧约时代的所有人都处在旧约的轭下,包括神所拣选的以色列。然而与之同时,神给祂的子民提供了新约的应许,这新约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渐进地展开,透过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摩西之约以及大卫之约,其内容逐次拓展。如同光照在黑暗里,旧约余下部分的一个中心主题便是神守约的信实,尽管祂所拣选的百姓常常不忠。
改革宗教育原则#38:新约是神与亚当设立的,接着在旧约时代逐渐展开(在基督的第一次降临中实现)。
1. 挪亚之约
第一个“迷你约”是神与挪亚设立的,在灭世的大洪水之后,挪亚和他的全家幸存,挪亚向神献祭,神的回应是:“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创世记八21-22)。
神接着设立彩虹为这约的记号:“神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创世记九12-13,15下)。在这里,我们已经初见新约被应用于一切受造物。
2. 亚伯拉罕之约
接着,神与亚伯拉罕立约,他要成为希伯来人的祖先以及一切信徒的属灵之父。神对他说:
“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创世记十七4-7)。
这个约的记号是所有男丁必须在第八天或更大的年纪受割礼,这是神将“敬虔的后裔”为了侍奉祂的缘故分别为圣的记号与象征。藉着这一仪式,生养之举被宣告“归耶和华为圣”4。它象征着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委身于敬拜雅威为他们独一的神,是他们所信靠和侍奉的,他们要为了神的国度分别出来作圣洁的国民。终极说来,神希望他们的心灵也受割礼(申命记十16,三十6;耶利米书四4,六10;以西结书四十四7、9)。
神给亚伯拉罕的圣约应许继续传给他的儿子以撒,接着是以撒的儿子雅各。这些人经常被称为以色列人的三始祖,神在伯特利提醒雅各祂的圣约应许:
“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你的后裔必像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必向东西南北开展。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创世记二十八13-15)。
稍后,与雅各夜里摔跤之后,神(也许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给雅各改名为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创世记三十二28)。雅各的十一个儿子和两个孙子成了以色列众支派的祖先。(利未祭司支派没有自己的土地,需要由其他支派供养)。耶稣将从犹大支派诞生。


3. 西奈之约
到了救赎历史的这一步,以色列被宣告为“被拣选的族类”,但他们还不是“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彼得前书二9-10)。要达成这一点,他们必须被授予一系列的礼仪和律法才能作为一个神政国运转,成为一个由神直接治理的国家。圣约进展的第一步便是西奈山的摩西之约,正是在那里,神这位神政国的君王赐下了一系列的道德律、礼仪律和民事律。
道德律即十诫,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工作之约的进一步说明。如今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吃伊甸园里的果子,而是顺服与他们立约的神。既然他们已经无法不犯罪,那么十诫要么成为定他们罪的工具,要么成为他们通往救恩的路标。透过献祭的礼仪(由礼仪律指导),认罪的问题得到解决,献祭象征着神羔羊的最终献祭,祂要除去世人的罪。这些赐律事件背后的立约属性,在神对摩西的这段话中彰显出来:“你要这样告诉雅各家,晓谕以色列人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十九3下-6上)。
在西奈山上透过摩西颁布的圣约,确立了以色列作为“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的地位。数百年后,使徒彼得写给教会的书信,将各族各国的人都囊括在这一圣约应许之内:“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彼得前书二9-10)。
摩西稍后进一步解释了神的这些圣约应许:
“这是耶和华你们神所吩咐教训你们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们在所要过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好叫你和你子子孙孙一生敬畏耶和华你的神,谨守他的一切律例诫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长久。以色列阿,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89奶与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数极其增多,正如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应许你的”(申命记六1-3)。
4. 大卫之约
最后,神与大卫立约,应许他的王朝要统治到永远。神藉着先知拿单对大卫说话:“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敌扰乱,并且我耶和华应许你,必为你建立家室。你寿数满足,与你列祖同睡的时候,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的国……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原文作你)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撒母耳记下七11下-12、16)。
这一应许已经且正在由耶稣基督成就,祂是大卫的后裔、永恒的君王,此刻正在父的右边统治万有。
5. 恩典之约
如上所述,新约首先由创世记3:15的原始福音引入,夏娃的后裔耶稣基督要藉着祂的死与复活击败恶者,并重塑圣约关系与真理视角。这些事件将在第八章中进一步探讨。
旧约时代的继续
性从堕落到基督第一次降临之间发生的大部分事件都具有不稳定性,因为光明的国度和黑暗的国度之间进行着至死的战役。然而尽管旧约时代国度活动微弱,时代黑暗,神的主权与信实仍然多次多方地显现出来。以色列的黄金时代——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即使在以色列和犹大的历史后期,仍然可见一种继续性,尤其是透过神的先知传讲的国度伦理。基督在祂的第一次降临中引进了这些伦理,呈现了初熟的果子,即祂的国度在末了完全成就时万物将有的样式。但这些伦理在旧约时代就已经存在。先知们不断地对质以色列和犹大的君王,因为他们在统治中忽略了边缘群体和无权无势的人,这就显出公平与公义的双主题构成了他们信息的中心。君王受命特别看顾百姓当中的穷人、饥饿的人、寄居的、孤儿和寡妇,这些人不能为自己发声,然而这些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神指派的职责上惨败。
先知弥迦以这些话总结了国度伦理的本质:“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六8)。先知以赛亚也发出同一个命令:“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以赛亚书一16下-17)。行善的标准就是按照至高国度的“末世伦理”而活(例如,神完美的平安)。“求神的国”意味着寻求医治、复原、关系、公平、公义、慈爱、怜悯、和平,以及诸如此类的永恒“伦理”。
不向无助软弱的人施行公平和公义,其后果由“主的日子”——即最后的审判预言和表明出来。旧约先知文学中,“主的日子”出现了26次,既指向暂时的审判,又指向基督再来时的最后审判。暂时的审判发生于北方十个支派被驱散到列国之中(犹太人大分散的开始),以及南方两个支派——便雅悯支派和犹大支派被掳巴比伦的七十年。在活出国度伦理上失败,总是有其审判与后果。
改革宗教育原则#39:国度伦理由旧约先知预示(然而它们由基督在地上侍奉期间完全揭开序幕)。


问题与讨论:
1. 堕落事件如何是一场真理与谎言的较量?
2. 受造物“完全而普遍”地被玷污,具体是什么意思?
3. 试图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有什么问题?
4. 从圣经角度教导的数学和从世俗视角教导的数学有何不同?请解释你的答案。
5. 从你的个人生活、你的学校或你的教学举一些例子,解释“对立居中而非环绕”。
6. “人与创造并未成为(become)罪”是什么意思?
7. 人类在道德上是好、坏还是中立?请为你的答案提供圣经依据。
8. 请为下面这句话举一些例子:“我们应当逃避罪,但是我们不当逃避已经被罪玷污的一切”。
9. 一神普救教会(TheUnitarianUniversalistChurch)不相信三位一体,因此不是一个“基督”教会。然而它的信徒经常殷勤寻求社会公义这一合乎圣经的主题,在一些共同事业上,基督徒能与他们一起工作吗?
10. 普遍恩典的教义伴随有哪些危险?
11. 你能看到对立与普遍恩典之间的张力吗?对于如何处理这种张力你有何建议?
12. 恩典如何在堕落后的伊甸园里显明出来?
13. 创世记第三章里何处可以发现耶稣?
14. 旧约的各个迷你圣约中,各有哪个方面与今日的我们相关?
15. 旧约的各个约与耶稣基督里成就的恩典之约有何关联?
16. “受造物叹息”是什么意思?
17. 以弗所书5章21节往后如何可以被视为基督对堕落给婚姻造成的影响的回应?
18. 新约的条款是什么?与旧约的条款有何不同?
19. 如果神没有提供新约,今日的生活会有何不同?
20. 下面这句话能以何种方式指导今日的生活与教育:“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


1南希·皮尔西(N.Pearcey),《寻找真理》(FindingTruth),科泉市大卫·库克出版社(DavidC.Cook)2015年出版,39-40页。
2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TheGulagArchipelago),纽约哈珀出版社(Harper)1973年出版。
3戴维斯(W.Davis),《万有之先》(InAllThingsPreeminent),瞭望山(LookoutMountain)圣约大学出版社(CovenantCollege)2014年出版。
4新约中,婴儿洗包含男孩女孩(加拉太书3:28)。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09:59:34
第五章

序:耶稣是道

“起初,在时间以前”



圣经世界观的主要设定是神的国,这一世界观的中心是神的道(逻格斯)——耶稣,祂作为“道”的角色,对于教育具有重大派生意义。耶稣作为救主和神的中保之道,祂的影响力常常被限定于救恩和门徒的道德培育上面;但作为神的启示之道,祂基本上对教育的所有维度都有话说。耶稣作为创造主,也将焦点转向救恩基督教之外,同样拥抱文化基督教。学术学科派生自被造界的各个方面,其起点都在神的逻格斯当中。因此,在逻格斯的光照下看待教育,对于基督教教育而言是一个制胜法宝。道影响一切!



根据一个人的神学倾向,通常圣经世界观要么是在创造中发现,要么是在救恩中建立。但耶稣的第一次降临改变了神的历史救赎故事中的所有事物,整本圣经都以祂的一生、死、复活以及祂在地上建立神的国的终极使命为枢纽。因此,约翰福音的第一句话——“太初有道”——可以作为发起一场世界观讨论的合宜地标。值得注意的是,约翰福音的序言将两个圣经主题都包含在内:创造与救赎。



圣经的所有书卷中,约翰福音最清晰地讲述了耶稣,耶稣在序言(约翰福音一1-14)中就作为逻格斯出现,即希腊文的“话”,也就是神的道。



约翰称耶稣为道,力图向两个非常不同的受众讲话:希腊人(也就是外邦人)和犹太人。他给这两个群体的神学都带来了一些新概念,这也标志着福音信息范畴的拓展,从仅仅给犹太人,到将外邦世界也囊括在内。



对于希腊人而言,约翰对逻格斯的使用指向理智——头脑中尚未出口的话语,同样也指代宇宙中管辖万物的原理,逻格斯为宇宙带来秩序与和谐。约翰告诉这些外邦受众,耶稣就是那宇宙动力。



另一方面,对于犹太人而言,逻格斯体现了神的三个方面:祂的本质、祂的话语和他的行动。在犹太人的思维中,这些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神的话语和行动被视为祂位格的一致延伸,在这个背景下,犹太人得知耶稣既是神,又在太初就作为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与神同在。



约翰显然是在写耶稣,但他使用的词语既能在外邦人中引起共振,又能在犹太人中引发共鸣。耶稣作为三一神的第二位格,是创造主、维系者和救赎主,是宇宙间那统管一切的原理,祂是那神圣的逻格斯。



在介绍了耶稣是道之后,使徒约翰宣布耶稣既为宇宙性的耶稣,又为救赎主耶稣。他是在宣告,耶稣既是神的启示之道,又是神的中保之道。圣经在约翰福音、歌罗西书和希伯来书的第一章里,对这双重角色皆有论述(参加以下图表)。







“万有”的教义



“万有”这个词或同义词,在上述圣经中出现十次。改革宗神学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一个根基教义便是神对万物具有主权,课程的每个部分都已经被神分别为圣。这一教育切入法要求人承认并尊崇耶稣基督的整全性、丰富性,每个学科的每个思想都要顺服于耶稣这位逻格斯。



改革宗教育原则#17:神的话或逻格斯,耶稣基督,是宇宙和其间一切事物(而非仅仅人类)的创造主、维系者和救赎主。



作为启示之道,耶稣是先于万有、支持万有和在万有之中的逻格斯。作为中保之道,耶稣是在万有之上和之后的逻格斯。



基督与我同在,基督在我里面,

基督在我身后,基督在我前面,

基督在我身旁,基督在我以上。

基督在我以下,基督在我以上,

基督在安宁顺境,基督在危机险境,

基督在一切爱我的心灵之中,

基督在朋友与陌生人的口里。



——圣帕特里克(SaintPatrick)的祷告





创造的启示之道



1. 耶稣是创世以前的道:万有都是为祂而造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约翰福音1:1-2



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

在一切被造的以先……他在万有之先,

万有也靠他而立。

——歌罗西书1:15,17上



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

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

——希伯来书1:2上



神为什么要创造世界?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与目的。实际上,神已经在一般启示和特殊启示中为我们提供了好几种解答。一个答案是神喜悦创造的过程与成果,我们只需问一个问题便可得出这一结论:承载神形象的人为何要创造东西?答案是:因为他们有时候就是喜欢创造的过程,同时也对所造的产品感到满意。圣经告诉我们,在创造过程的好几个阶段,神形容祂的创造是“好的”。创造结束时,神宣布祂所造的“甚好”。祂喜欢祂所看到的,然后便“安息”了。我们很容易想象,在第七日,神安息欣赏自己所造之工。因此,我们看到神进行创造是为了自己的愉悦。诗篇十九篇为创造提供了第二个原因:“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神为天上的星辰设定轨道,以便见证祂的荣耀与神性。第三个原因与第二个相关,是神的自我启示。神透过创造彰显自己的性情与大能(罗马书一20)。诚然,神创造世界有好几个原因。



然而圣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强烈的原因:世界是为了圣子被造。中东有好些特定的习俗可以帮助解释这一概念。耶稣是神的独生子,是神所爱、所喜悦的,神两次公开宣告这一点。神在耶稣的洗礼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可福音一4411)。这一声明在耶稣登山变像的时候再次出现,神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马可福音九7)。希伯来文化中,长子或独生子既享有长子继承权,又享有父亲的特别祝福,这在旧约雅各和以扫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创世记二十五24-34,27)。长子有特定的权力与特权,长子继承权包含双份的财产,并领受有关后裔、土地和权柄的祝福。圣经的宣告也是类似的形式,耶稣作为首生的、在一切被造之先(歌罗西书一15),是父所设立要“承受万有”的子嗣(希伯来书一2),也是万有为祂而造的那一位(歌罗西书一16)。世界是为耶稣而造,创造的终极目的在神圣的逻格斯里面找到。



这一主要目的很可能包含第二重目的:地球也是为基督的新娘——教会而造的家园。中东的另一个习俗是为继承人——即父亲所“喜悦的”儿子安排婚姻,1再次留意旧约中的例子,以撒和利百加的婚姻安排。父亲能给儿子、尊荣儿子的最大礼物便是一位新娘,因此神选择以一位新娘荣耀祂的圣子、并为这位未婚妻预备一个地上的家园,是符合圣经的。



这个创造的目的指向一个特定的结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是因着一种巨大而偶然的机遇来到一个陌生的星球。如同一首歌所唱:“这是天父世界”。诚然,这个星球是家园,是神为祂的爱子和爱子的新娘预备的地方。



世界是我们的家园



有一首歌的副歌“这世界不是我的家”,其实说错了。我们的世界是天父为基督的新娘而造,尤其是为人类这一神的创造之冠而设计。在所有人当中,神的儿女尤其应当感到宾至如归,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是天父创造的,祂是大工师和建造者,每一个角落和缝隙都是神宣为“甚好”的,这非同小可!神所造的宇宙不是监狱,让人想要逃离;相反,它是一个值得看护、发展和享受的所在。



遗憾的是,我们地上的家园如今被仇敌占领,就好像二战时期欧洲和亚洲的国家一样。人们在自己的祖国反而像寄居者一般,盼望有朝一日重获自由,奴役他们的锁链能够打碎。我们今日的处境也类似。



有一句格言叫“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bloomwhereyouareplanted)”,即忠于所在,与圣经中地方与任务的观念相似。即使在被掳时期,神也教导祂的百姓在世上开垦家园、努力寻求同胞的福祉与兴旺:“你们要盖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种田园,吃其中所产的。娶妻生儿女,为你们的儿子娶妻,使你们的女儿嫁人,生儿养女。在那里生养众多,不至减少。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耶利米书二十九5-7)。要活在当下,而非过去或未来,如此行便是在被栽种的地方扎根,这是神要我们在祂恩慈预备的世界中采用的生活方式。



神因着许多原因创造这个世界:祂创造的愉悦、祂的荣耀、祂的自我启示,以及为祂爱子的新娘预备家园。但是首要原因圣经说得很清楚:万有都是为耶稣这位逻格斯所造。



改革宗教育原则#18:神的百姓应当寻求在这个世界繁茂生长,寻求世人的福祉(而非从中撤退或逃离)。





2. 耶稣是创造的支撑之道,万有都是藉着祂而造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

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约翰福音1:3



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

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

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

或是有位的,主治的,

执政的,掌权的,

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

——歌罗西书1:16



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

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

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

——希伯来书1:2



“起初”是圣经的头两个字,也是约翰福音的前两个字(太初),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两处圣经都是介绍创世,创世记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世记一1-2)。



约翰福音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一1-3)。



将这两处经文放在一起,很显然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都参与了世界的创造。简单地说,创造是来源于父、透过子、藉着圣灵所造,父以圣灵的能力说出话语——耶稣,地便受造。



使徒保罗和希伯来书的作者都论到耶稣基督是万有藉之被造的话:“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歌罗西书一16;希伯来书一1-2)。神发出话语——逻格斯,世界便成形。耶稣就是神创造背后的话语。



改革宗教育原则#19:作为万有的创造主,基督统治撒旦及牠“不可见”的仆役(尽管撒旦暂时作为“世上的神”运行)。



3. 耶稣是创造里面的道:万有都由祂托住



万有也靠他而立。

——歌罗西书1:17下



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

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

——希伯来书1:3上



当父发出话语,被造界便成形。但父也将话呼入被造界,圣经说万有都靠基督而立(歌罗西书一17下),这是论到我们生活的宇宙的合一性与内在关联。“多”是那一个“一”的一部分,就是那独一的一位。宇宙性的“一”将个体连结在一起。



基督的话语也被织入创世的实际,没有基督“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一3上),宇宙便是一片混乱。没有神圣逻格斯的临在托住一切,宇宙便不宜居住,会是一个混乱的活生生的地狱。



耶稣为人生与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原料——连通性。没有连通性(或关系、关联),就没有意义。因此,没有耶稣基督用祂权能的话语托住万有,世上的一切事物对我47们而言都没有意义。那也自然不会有学习,因为宇宙将变得不可知。但是赞美神!永活的道为宇宙带来秩序与意义,耶稣就是为世界提供秩序与原理的一致动力。



改革宗教育原则#20:作为创造中的道(逻格斯),耶稣的临在既影响被造的实际,又影响教育课程(而非仅仅对救恩与伦理产生影响)。





逻格斯(thelogos)与逻格斯(theLogos)



耶稣是创造中神生动活泼的道,祂是将神圣的本质——即一致的结构与合法的功能置入被造界的方方面面的逻格斯(theLogos),这一圣洁的本质也被称为逻格斯(logos),开头的“l”是小写。神藉着祂的话为祂所创造的一切事物注入属神的意义与目的,因此目的与意义并非由人提供。被造界的每一个方面都启示了关于创造主的某些信息,神的指印遍布万物。藉着这一创世之举,我们既承认道,也承认道的权能话语。



起初,地是空虚混沌,神从无中造出一个有秩序的宇宙,祂为空虚混沌注入结构。神学家和基督徒教育者们称这一结构为“创造秩序”,这个词意味着神是从无结构的混沌中创造出一个合法有序的世界。诗人说:“因为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篇三十三9)。



创造的每一面都与创世的大背景(即整体)相关,又与被造界的多样面(即其他部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形成体系——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依赖的系统。因为连通性是一切学习理论中的那个恒常,我们很容易就可看出逻格斯在创造中产生的教育学功用和影响。



创造的统一结构



·道荣光万丈的临在——不是泛神论。要理解耶稣如何是父神呼入创造的话语,因此为被造界提供规范,以及祂如何“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其实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泛神论却不是答案,泛神论将基督要么等同于创造中的一致结构,要么等同于被造界本身。基督不是创造的一部分,因为祂是超越的。祂在创造里面,但祂并非在被造物当中成为它们的一部分。然而祂的临在的确在创造中无所不在。



·道有效的临在——不是自然神论。当圣经说万有靠基督而立、基督托住万有,这里的两个词“立(holds)”和“托住(sustains)”都是现在时,它们是正在进行的活动。耶稣今天就在创造中活跃,祂不是钟表匠式的神,创造后拧上发条,让宇宙自行运转,不需要进一步的个人参与。耶稣基督一直作为三一神的第二位格护理着被造界,道即逻格斯,具有持久而信实的临在,即一种有效的临在。祂是在场的神!



创造的合法功用



然而神的护理目的并非仅仅是维系,除了一致的结构之外,创造的本质还具有合法的功用,要忠实照着结构本身的目的运行。被造界的方方面面都是按着“各从其类”的独特目的设计,也都按着这个原则规范。这些规范应当在合法功用上体现出来,结构先于功能,并且定义功能。



耶稣正在引导被造界走向一个国度的终局,因此存在一个目的明确的迈进。在其中,作为神圣的终极目的(Telos),耶稣对创造的参与是目的明确的,被造界的设计是要向着末了基督国度的成就合法地运行,万有都相互效力,朝着神所命定的终局迈进。



作为逻格斯,耶稣为宇宙提供了完美的端正性。祂是保障世界和谐、一致和凝聚的合法动力,自然律和创造常态都体现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神的话管制与托住、充满目的的被造界。



改革宗教育原则#21:神将祂的逻格斯(logos)注入被造界,为之赋予意义(人类不能为被造界提供意义)。





救赎的中保之道



1. 耶稣是万有之后(afterallthings)的道:祂提供了和解之道。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

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约翰福音1:12



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

在他里面居住。

既然借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

成就了和平,

便借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

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

——歌罗西书1:19-20



因着堕落的缘故,一切被造实际都处在奴役之下,叹息等候得赎。我们读到:“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马书八22)。正如罪玷污、影响了被造界的每件事物,万事万物也都被耶稣基督的和解工作所影响。堕落的影响的确是普遍的,但因着基督完成的工作,救赎的影响也同样全面。耶稣在十字架上说“成了”(约翰福音十九30),之后发生的事件可以证明这一点。马太福音告诉我们:“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到耶稣复活以后,他们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二十七51-53)。诚然,在基督工作完成的刹那,被造界也如同经历生产之痛一般叹息(罗马书八22)。这使得万物都有可能同父和好,圣经说:“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既然借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借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歌罗西书一19-20)。耶稣是为被造界的一切事物带来和解的逻格斯,包括人类、自然、社会与文化。



然而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和解却有两个条件。第一,透过神圣逻格斯的中保工作达成的被造界的复原,必须进一步由信徒执行,就是更新、重归他们原初对被造界的圣约职责。我们读到:“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罗马书八19-21,添加着重标识)。



信徒通过耶稣的宝血与父神和好之后,应当作为其余被造界与神和好的执事:“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于神,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希腊文:cosmos(宇宙)】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哥林多后书五17-19)。



我们蒙召与创造主同工,将祂医治的平安带给万物。尽管我们对原初的创造条例仍然具有管家职责,需要治理与发展全地,但首先必须个人与神和解。这奇妙、超乎理解的和平是我们其他工作的根基。我们必须先认罪并处理罪,之后才能重新敬虔地治理。



第二个条件是,被造界完全而完美的和解与复原,唯有在基督国度完全成就时才能实现,那时祂会到来、使一切都更新。我们不能透过自己的能力成功地带入神的国,只有耶稣基督能这么做,祂也会在时候完全的时候成就。



歌罗西书所说的和解是基于耶稣所说的“重生”或“更新”,祂说:“到(万物)复兴的时候(Attherenewalofallthings),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马太福音十九28)。诚然,当基督再来时,被造界的万事万物都要更新,形成新天新地——一个永恒的新创造。



改革宗教育原则#22:和解的侍奉关乎整个宇宙(而不仅仅是关乎失丧的个人)。





2. 耶稣是万有之上的道:祂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约翰福音1:14



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

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

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歌罗西书1:18



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

——希伯来书1:3下



你有没有想过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可以概括人生核心意义的概念声明?是否有一个真理可以向我们保证,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受神所看为最重要的事物导引?我相信它是存在的,这个总结声明就是:“耶稣基督是主!”(歌罗西书一18)。



使徒保罗用以下的话表达了这一观念:“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歌罗西书一18)。耶稣基督是万有之上的逻格斯,祂复活以前所享有的尊荣、荣耀和权柄并没有减少,祂成为了“从死里首先复生的”,完全确立了祂在创造中卓越超然的地位。父神已经给了基督超越性,基督又藉着祂的复活完全持有、宣告、彰显了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



保罗接着扩展这一主题,形容基督的升高是建立在祂的降卑之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立比书二9-11)。



注意这里的祈使语气:“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有一日所有人都将公开屈膝宣告耶稣基督为主(以赛亚书四十五23下),但是这个命令今天就有效,父已经将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赐给了耶稣基督(马太福音二十八18)。



这个命令也适用于教育,耶稣到来之前的今天以及每一日,耶稣的名号都当被高举,在全世界的教室中居于该有的地位,因为祂是万有之上的道。诚然,耶稣基督是主!



改革宗教育原则#23:基督已经被膏立为王,今天就在神的右边统治万有(祂的加冕无须等到“做王一千年”后)。







问题与讨论:



1. 为什么约翰福音的序言是论述圣经世界观的合宜位置?



2. 如果基督教教育要么以启示之道为导向,要么以中保之道为导向,但却不是两者兼顾,那么基督教教育何以与众不同?



3. 上面的经文多次提到“万有(allthings)”,这对教育有何应用?



4. 为什么“天父世界歌”和“世界非我家”,这两首歌曲代表不同类型的基督教教育?



5. 神创造世界是为了耶稣,这个事实意味着什么?



6. 请解释“没有连通性就没有意义”这句声明,并将之应用在教育上。



7. 被造界如何“叹息”?



8. “逻格斯(thelogos)与逻格斯(Logos)”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9. 你认为耶稣说“到万物复兴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10. 有人说信仰与教育的底线是应用“耶稣基督是主”这句声明,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11.赞美诗唱“万膝将要(will)跪拜”,圣经说“万膝都要(should)跪拜”,这其中有何差别?



1参阅创世记24,也请参阅马太福音3:17和17:5。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1-1 04:03 , Processed in 0.0434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