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8|回复: 0

金牧师、王少波等:回应教会宣教的几个挑战(圣山团契纪要)

[复制链接]

1518

主题

223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488
发表于 2021-12-3 09: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山团契纪要
时间:2021年11月8日
主办:圣山教会
整理:王少波。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教会宣教有些挑战,我们教会正在经历很多艰难,我们能真的能宣教吗?另外我们教会牧者有很多的很大的牧养的责任,我们还有时间和精力或者教会怎么能够投入到宣教当中呢?或者我们工人的缺乏,或者一个地方教会的资源的不足,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很难投入宣教或开始参与宣教的难处。我自己也牧会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牧者所经历的实际的难处。今天我们从圣经的角度去回应,不一定按顺序,回应这一类的几个挑战。有关挑战方面的问题。
第一、特别分享“持定与宣教”。
主耶稣洁净圣殿的经文。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见殿里有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耶稣就拿绳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约翰福音 2:13-17 和合本)他们来到耶路撒冷。耶稣进入圣殿,赶出殿里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许人拿着器具从殿里经过;便教训他们说:“经上不是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马可福音 11:15-17 和合本)
我想从一个解经的角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经文。其实我们很多人以为这主要描述的都是主耶稣洁净圣殿的同一个事件。但是我们仔细的研究研读圣殿的话,发现主耶稣是两次洁净圣殿的。首先洁净圣殿发生的时间不同,《约翰福音》所记载的是主耶稣开始公共事奉之后,第一次上耶路撒冷的时候发生的。但其他福音书所记载的是主耶稣最后一次耶路撒冷,就是要被钉十字架的那次。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其次洁净圣殿中主耶稣的举动有所不同。这个时间的关系我不一一的详细的介绍。其实有一些的变化,第一次洁净圣殿之后带来的那些祭司,他们的安排是跟原先有不同的。所带来的举动是有一些不同的。简单的举一个例子来讲,原来他们把兑换银钱的这些都摆放在了圣殿里面的,但是后来第二次洁净的时候,那些物品交易的人在圣殿里面,物品并不在圣殿里面。第三是洁净圣殿的时候主耶稣所讲的话是不同的。第一次:“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第二次:“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所以这个是很大的不同。
还有主耶稣责备的不同之处。第一次主耶稣责备的是圣殿地方的错误使用。“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祭司在那里要买卖。其实按照律法的规定来讲,远方来的人在当地或者所到地方顺便买牛羊鸽子来献祭可不可以呢?律法上是允许的。这里是地方场所的错误的使用,不应该把圣殿当做买卖的地方来使用。第二次洁净圣殿的时候主耶稣的责备是更加严厉的。“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开始要变本加厉。然后把圣殿完完全全变成谋取利益的地方。而且主耶稣给出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属灵的理由:“经上不是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所以这是主耶稣所责备的地方。两次洁净圣殿主所捍卫的是什么呢?第一次所捍卫的是我父的殿必须成为单单敬拜神的殿,就是圣殿只能是当做敬拜神来使用,不可以用作他用。那买卖当然不可以。尽管是为了远方来的人提供服务。好使他们买到牛羊鸽子,对方在圣殿里面献祭。即便是服务性的也是不合适的。不应该在圣殿里面举行的。主耶稣特别捍卫的是我父的殿。就是圣殿必须要成为单单敬拜神的殿。第二次所捍卫的是我的殿必须成为万国祷告的殿。第二次洁净的圣殿《圣经》明显给出圣殿是外邦人的院。大祭司进入至圣所、祭司进入圣所、男子进入内院、还有女子院、最后是外邦人的院。洁净的圣殿是外邦人的院。因为主耶稣洁净圣殿之后,很多瘸腿的瞎眼的在圣殿被主耶稣医治。律法规定残疾的人不可以进入圣殿里面,犹太人只让他们进入外院,外邦人的院。所以主耶稣第二次洁净的圣殿是外邦人的院。所以主耶稣捍卫我的殿必须成为万国祷告的店。万国就是万族、万民。所有的族群来这个殿这个外院当中聚集,通过这个外院来到神的面前寻求神、祷告神、敬拜神。你们竟然占用了这个地方,以这个地方来牟利。你们把这个地方变成贼窝了,是盗贼、强盗。本来外方人寻求神的地方,你们占用了。
上面2段经文给我们特别重要的启发。主耶稣两次洁净圣殿与今天的中国教会是有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呢?第一个,家庭教会历史差不多70年的历史了。70年的历史里面,我们一直要特别强调的,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唯一的元首。就是为了要持守这个信仰,这样的信念、信心、信仰的持守,有了家庭教会。教会只应该是单单敬拜神的地方。殿是基督的身体,基督的身体是教会。所以可以理解为教会就是应该成为单单敬拜神的地方。这就是家庭教会产生的理由。也是家庭教会70年一直要持守的信仰。为此很多人付出了这个信仰的代价。从老一辈开始到了这一代许许多多的人为了持守这样的一个信仰,为了教会单单的敬拜神也付出了代价。当然我们还会继续的来持守,之所以家庭教会成为家庭教会,就是因为这个持守的原因。第二个,“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意味着什么呢?主的教会必须要成为向着万族开展宣教施工的教会。所以光是单单的持守信仰是不够的,单单的持守信仰的立场是不够的,单单的要忠贞于信仰是不够的。两次洁净圣殿中第二次们可以看到主耶稣非常愤怒的生气的,而且做出愤怒的举动,让我们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一个举动是因为教会在圣殿里面占用了外邦人寻求神的地方,用作他用了,甚至是牟利。基督的身体里面就是教会里面必须拥有一块是为了主来保留的,成为万国祷告的殿。要实施、要做好准备,向着万族万民来开放的地方。被神使用,向着万民传福音的职能教会是必须要拥有的。这是在主耶稣两次洁净圣殿中给我们带来的很重要的启发。
第一个分享“持定与宣教”,可以说我们家庭教会的DNA里面有这个持定,但单单的持定是不够的,家庭教会必须要承担主给我们大使命。要承担向着万族万民来传递福音的宣教的使命。如果我们有其他的理由来去说我们不承担这些,或者用其他的哪怕是施工来填满宣教这一块成为万国祷告的殿的空间,代替这个职能的时候,我想主是不喜悦的。就像洁净圣殿一样。持定与宣教。我们不能说因为今天教会的现今的艰难而忽略宣教,或者找不应该宣教不能宣教的这些理由。过去家庭教会属灵的DNA里面持定单单的敬拜神。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元首,这是家庭教会的一个很重要的DNA,我也很希望宣教成为家庭教会的另外一个DNA。DNA是双螺旋结构,这种形象的描述来说持定与宣教。所以每一个教会都应该承担宣教使命,不能够有任何的其他的理由或者施工来取代使万民做他的门徒的这样宣教的使命。
第二、“牧养与宣教”。
我们常常说:牧养的责任很重,宣教不容易,单单的承担牧养的责任很难宣教。我们常常听到这些的观点,或者这样的实际的难处。那今天关于牧养与宣教我想特别跟大家分享。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约翰福音 10:14-16 和合本)作为教会的牧者同工,我们非常熟悉这个经文,主说他是“好牧人”,而且为羊来舍命。这个经文里面主要是说他有两群的羊。其中一群羊是圈内的羊,另外一群是圈外之羊。首先我们很容易误解的圈内之羊是不是神的选民以色列呢?圈外之羊是不是外邦人呢?主耶稣在地上开展工作的时候,从经文的理解来讲是错误的。经文中主耶稣用的是“认识”这个词。认识这个词在通常的情况下只用于一种关系里面,就是夫妻关系里面。我跟某某某认识,这个认识是知道这个人,当然对他很熟悉,有相当的了解,甚至很深的了解。这个是我们中国里面的认识。但是希腊文原文里面的认识是只有夫妻关系里面的那种联合的认识,就叫做认识。所以除了夫妻关系之外,还能用在另外一个关系的话,那么就是与神的关系了。所以主耶稣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 17:3 和合本)”认识神,认识主耶稣基督,这个认识就是这个认识。所以他把应用在夫妻关系里面的这个认识,也用这个词来谈到我们与神的认识。就是我们与神的与主的完全的联合。他在我里面我也在他里面。因此在这里面这个认识表明,卷内之羊是以色列圈外之羊是外邦人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其实以色列当中也有不属于他的,圈外之羊外邦人当中也有属于他的。所以严谨的来讲,圈内之羊应该是已经信耶稣基督归入到他的牧养之下的或者归入到教会中正在接受牧养的信徒。圈外之羊是将来会信耶稣基督,但是现在还没有归信还没有归入教会接受牧养的人群。
这段经文我们有三个看见。第一个在他的心中没有“圈内”和“圈外”之分。对主耶稣而言,已经进入圈内的羊还在圈外的羊都是他的羊。他不只是圈内之羊的好牧人,也是圈外之羊的好牧人。在他心中,根本没有圈内和圈外的区分。这是经文中主耶稣告诉我们的。对我们来讲很明显有圈内圈外,大家也不知道谁是圈外的,但主是知道的主认识他们的。在主看来圈内之羊也是他的羊,圈外之羊也是他的羊。而且他不但为圈内之羊舍命,同样的他也为圈外之羊舍命,这意味着什么呢?他不但是圈内之羊的牧者,也是圈外之羊的牧者,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有牧者心肠的话,或者说教会的牧者有耶稣基督的大牧者的心肠的话。我们心里不能只怀抱圈内之羊,是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真的有耶稣基督的莫大的心肠,我们关怀怀抱圈内之羊是不够的,神现在托付给我们的圈内的这一波弟兄姊妹是不够的。当然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让我们去用他的话语来去好好的牧养照看带领的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的牧养只停留在你在我们中间所服侍的圈内之羊的话,我想至少我们不能说我们有耶稣基督的大牧者的心肠,或者至少不敢说我们满有基督耶稣大牧者的心肠。只是一部分心肠而已。所以愿神特别的通过这段话来开启我们,如果我们要效法我们的大牧者。如果我们真的有耶稣基督大牧者的心肠的话,我们不但要牧养好圈内之羊,我们心里时常要挂念主的圈外之羊。这是第一个分享也是我们的应用。
第二,牧养和宣教同属一位大牧者的牧养之工。对耶稣而言,无论是领圈内的羊得草吃,还是领圈外的羊进入圈内,两者都属于一位大牧者的牧养之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我们来讲,这是不同的。向圈内之羊的这些牧养工作,我们叫做牧养施工。如果向圈外的,我们叫传福音或宣教。向别的团体传福音我们叫做宣教。所以我们经常区分是向内的牧养和向外的宣教施工。而且对我们来讲常常是有张力的。当然我们牧者的时间精力,教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牧养上投入的多,宣教上不一定能够投入的多,是有一定的这种张力的。因为我们都是有限的,教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在性质上把它区分开来,为什么呢?圈内的牧养是主的工作。主通过教会的牧者来好好的牧养他们,适当的把他们带到青草地溪水边,使他们能够强壮。这是主,借着牧者的牧养的工作。但不要忘记我们认为的向外的宣教施工,对主耶稣基督来讲,也是他的大牧者的牧养工作。他是呼唤圈外之羊带进到圈内的。这个本来就大牧者的工作,就像一个牧者不仅把羊带到安歇地,还要寻找迷失的羊,这都是一个牧人的工作。对我们来讲,似乎是向内的牧养跟向外的宣教是有矛盾的,或者关键上有一些张力和冲突的。但对大牧者耶稣基督而言,对他来讲没有任何的矛盾,没有任何的冲突张力,为什么?都是他的牧养之工。
我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保罗在第二次传道里程中来到了哥林多这个大城市。在那里传福音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会场里的不少人信了主,应该有了一个一定规模的教会。但是开始拦阻也来了,类似于逼迫一样的拦阻也来了。过去每当这些拦阻来到的时候保罗都是离开或是逃跑。按照主的吩咐宣教士是可以逃跑的,应该逃跑的。他考虑要不要离开。但是,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 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 (使徒行传 18:9-10 和合本)所以对保罗来讲,现在哥林多开展什么宣教施工。作为一个宣教士,在这里开拓传福音,建立教会,做一个宣教施工。有不少人已经成为了圈内之羊,有了教会了。但保罗因为一些拦阻可能要离开了。这时候主显现要求保罗继续在这个城里工作,因为这个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在这个城里主耶稣有许多的圈外之羊。即将要通过保罗坚持下来的传福音的宣教工作信主归入圈内。主通过保罗的宣教施工,把圈外之羊带入圈内里面,这是大牧者的牧养之工,这是非常奇妙的。
我们单单从一个教会、牧者来讲,我就好好的牧养圈内之羊是没有错的。这本来就是我们的责任。但从一个大牧者的角度来讲,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宣教。我们所说的宣教就是对圈外之羊的呼唤里面我们应该有份。所以在主看来圈内圈外没有矛盾的。
第三,优先次序是什么呢?祂更迫切想将圈外的羊领进圈内。主耶稣说他必须要领圈外的羊进入圈内,将两群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并且对主而言,比起领圈内的羊得草吃,祂更迫切想将圈外的羊领进圈内。按优先次序来讲。我们常常觉得我们的优先级,牧者的优先级是牧养。但主耶稣大牧者的优先次序是什么?比起圈内之羊,祂更迫切的希望把圈外之羊带进圈内里面。耶稣就用比喻说:“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路加福音 15:4 和合本)所以主要寻找那失去的羊,比起已经进入圈内的羊,祂的心情是更加迫切。
牧养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看到主耶稣拣选了12个门徒,用3年的时间来陪伴他们,让他们跟随耶稣,然后教导他们、训练他们、牧养他们。最后牧羊好了,你们已经肥肥壮壮了。太好了。就结束了吗?不。你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你们要使万民做我的门徒。这样使命就临到了。到圈外去寻找那迷失的羊。非常的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我们教会的牧养的目的是什么?牧养的目的不单单是让我们肥肥壮壮,而是透过已经被牧养的强壮的羊到圈外去寻找那迷失的羊。这是主的心意,这就是主耶稣门徒训练的最后差派的原因。所以今天我们牧养不能够只停留在造就他们强壮、得医治就好。主里面得医治,主里面得造就,主里面被牧养好,主里面就强壮起来,目的是什么?目的是透过已经成长起来的圈内之羊去寻找那圈外之羊。
所以今天我想用这段经文来特别谈到牧养和宣教的关系。主有两群的羊圈内之羊和圈外之羊。对我们来讲向外的宣教,对主来讲也是祂的牧养之工。而且主让我们得到很好的牧养,目的不仅仅停留在牧养,还要顾念圈外之羊。这是第二段,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牧养和宣教的关系。
第三、提摩太式的宣教参与。
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使徒行传 16:1-5 和合本)
提摩太是教会推荐的宣教同工。保罗在《圣经》书信中特别提到提摩太。写信给那因信主作我真儿子的提摩太。愿恩惠、怜悯、平安从父 神和我们主基督耶稣归与你!(提摩太前书 1:2 和合本)我儿提摩太啊,我照从前指着你的预言,将这命令交托你,叫你因此可以打那美好的仗。(提摩太前书 1:18 和合本)写信给我亲爱的儿子提摩太。愿恩惠、怜悯、平安从父 神和我们主基督耶稣归与你!(提摩太后书 1:2 和合本)其实保罗在《圣经》当中说他儿子的没几个,一个是提摩太,一个是提多,一个是阿尼西母,他们都是年轻人。所以保罗跟提摩太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同工关系。虽然都是同一个宣教团队里面的同工。但是保罗已经是很成熟的一个宣教工人,或很成熟的一个牧者。也建立了很多的教会,既有牧养经验,又有开拓教会的经验,也有宣教的经验,非常成熟。提摩太是刚刚起来的一个年轻人。所以保罗跟提摩太的模式更像是一个师徒模式,不是同工同老,不是像保罗跟巴拿巴的这一种通常意义上说的平等的同盟关系。所以提摩太跟随保罗边跟随边学习边服侍边成长。是边跟随边跟保罗学,参与服侍,然后在服侍的过程当中成长,不知道这样的成长了多年的时间,提摩太也越来越成熟了成长了。因此在宣教工程上,提摩太成为了保罗得力的同工。后来保罗把提摩太派到以弗所这些教会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以弗所教会的牧者,或者被派去的那些教会的牧者。
当时在初期教会的时代,宣教师跟牧师的区别不是那么严格。在宣教工程他是宣教同工,一到教会里面他就是教牧同工。这是一种师徒关系的成长。为什么要谈到这个呢?其实我们过去的教会的牧者的成长,基本上经过这种模式。虽然我们没有刻意要引进这个模式。当然早期也没有神学院,那为什么那么多传道人呢?就是稍微成熟的人带起来了不够成熟的,稍微信主久一点的人把那些刚信主的就带起来了。年长的把年轻的带起来了。当然现在很多人就上神学院了。神学院回来的,他们也都是在教会里面成长起来,是被带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工人的成长模式。其实这个是非常符合律法精神、律法所表达的。
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旧约的律法。利未人为事奉被神招募是30岁。利未人30岁正是承担会幕的职任。凡被数的利未人,就是摩西、亚伦并以色列众首领,照着家室、宗族所数点的,从三十岁直到五十岁,凡前来任职、在会幕里做抬物之工的,共有八千五百八十名。摩西按他们所办的事、所抬的物,凭耶和华的吩咐数点他们;他们这样被摩西数点,正如耶和华所吩咐他的。(民数记 4:46-49 和合本)但是在律法里面规定多少岁开始进入圣殿呢?利未人的男呢是25岁开始进驻。“利未人是这样:从二十五岁以外,他们要前来任职,办会幕的事。到了五十岁要停工退任,不再办事,(民数记 8:24-25 和合本)2段经文的年龄不同。犹太拉比对此的解释是非常精彩的:“利未人有为期五年的学徒期”。25岁进来,先做学徒5年。经过5年的学徒期,30岁开始正式承担职任。利未人的成长需要5年的时间,而且不是一来就正式承担职任,经过5年的学徒期。提摩太跟着保罗学习,过了几年,成为一个成熟的同工。
后来利未人事奉年龄改变了。在大卫的那个时代,大卫临终的时候留下了遗言,20岁开始进入圣殿。以上利未子孙作族长的,照着男丁的数目,从二十岁以外,都办耶和华殿的事务。大卫说:“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已经使他的百姓平安,他永远住在耶路撒冷。利未人不必再抬帐幕和其中所用的一切器皿了。”照着大卫临终所吩咐的,利未人从二十岁以外的都被数点。他们的职任是服侍亚伦的子孙,在耶和华的殿和院子,并屋中办事,洁净一切圣物,就是办 神殿的事务,(历代志上 23:24-28 和合本)为什么需要这样呢?首先圣殿比会幕大多了,工作量肯定要大很多,事奉的工人需要多。另外一个,以色列百姓人多了,圣殿的工作量也多了。光30岁承担职任25的学徒是不够的,圣殿需要人手。但是利未人之外的还不能进入。那怎么办呢?那时即将要建圣殿了,大卫留下了他领受的圣殿设计图,留下了遗言,20岁开始进入。这是不是违背律法呢?并没有违背律法。他很明确的界定了这个职任,不是正式承担职任,也不是同工,也不是学徒。是什么呢?他们的职任是服侍亚伦的子孙。20岁进入一直到25岁是要服饰大祭祀的。亚伦是大祭司。“服侍”这个词在《圣经》原文中和以利沙服侍伊利亚是同一个词。以利沙跟随伊利亚,跟随、学习、服饰、成长,真的完全是一个模式。“服侍伊利亚”《圣经》原文是“倒水在伊利亚手上的”。约沙法说:“这里不是有耶和华的先知吗?我们可以托他求问耶和华。”以色列王的一个臣子回答说:“这里有沙法的儿子以利沙,就是从前服侍以利亚的(原文是倒水在以利亚手上的)。”(列王纪下 3:11 和合本)这20岁进入圣殿做什么呢?不是法定的学徒,更不是正式承担职任,而是专门的伺候大祭司的。慢慢形成了20岁从伺候开始,25岁学徒开始,到了30岁正式职任。利未人的事奉年龄带给我们的启发。30岁正式任职,25岁法定学徒进入会幕,建立圣殿之后20岁开始服侍大祭祀,开始学习。以上的《圣经》记载表明了成熟的教会、事奉团队应该更早的让那些尚未成熟的同工或者他们的候选人作为牧师或者宣教士的助手,边跟随边学习,边服侍边成长。这就是圣经律法所展示的一个工人的成长模式。所以我想把这个原理,保罗和提摩太的关系、律法的精神应用在我们今天的处境当中,特别在宣教的处境当中。教会处境我就暂时不应用了。宣教当中是什么呢?哪里来的那么多宣教工人,其实真的有长期宣教工人。长期宣教师这样的蒙招的还是少的。但是我也看到了,这些年4、5年,7、8年的,真的是很感恩的,很多人真的成长了,而且成熟了。他们可以扮演着,虽然不能说保罗,但是可以扮演像保罗那样的做师傅的角色。我的宣教工程确实也很需要像提摩太这样的,愿意跟随成熟的宣教士边学习边服侍边成长的工人。
进一步说,宣教士就得在宣教工程里面摸爬滚打需要成长。就像战士需要经过训练,在战场上我们摸爬滚打成长一样,将军是这么起来的。传道人也是在教会的服侍当中成长起来的。宣教士应该在宣教工程中成长起来。我的这个看见或者给我们启发的亮光是什么呢?。除了那些真的有清楚呼召的成熟的宣教士之外,我们可以差派虽然没有那么成熟、宣教的呼召不是那么确定、但是确实有宣教的心智、生命也是不错的、教会当中服侍的、这一帮年轻人或弟兄姊妹,我们可以像提摩太一样的差派出去。虽然他还不是宣教士,将他们派到宣教工程,让他们成为成熟的宣教士的助手。成为他们的宣教同工,边跟随边学习,边服侍边成长,时间2到3年。2到3年做宣教士的助手来参与宣教的过程当中,如果真的有神的呼召,将来可以留在那里继续服侍。如果没有,可以回到教会当中服侍,或找工作,或边工作边服侍。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成长。对教会来讲这并不亏损。能够派一个年轻的家庭,再后来的年轻人,在宣教工程里面两三年摸爬滚成为宣教士的助手来服侍,回来的时候肯定比原来更成熟了,还有跨文化的一些经验,事业也打开了。我想这是一个培养工人的非常好的模式。我们常常说缺乏工人,成熟的工人很少,教会里也不够呢,我们怎么派出去呢?我们派不出,我们中间没有清楚呼召的成熟的工人,那怎么办?我们虽然没有那么成熟的、像提摩太那样的、有好的生命见证的、有服侍心志的人,我们就支持他们差派出去,成为宣教士的同工。在宣教工程成长,两三年的服侍的过程中,确认神是否对他有长期宣教的呼召。没有可以回来,或者愿意继续在宣教工程中服侍。我们不要把宣教工程过于神圣化,而把它当做很遥远的很高的。其实保罗的宣教团队跟教会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一间教会有好多传道人,我们把一个传道人派出去到宣教工程,在那里成为宣教士的同工、助手。还是那句话,边跟随边学习,边服侍边成长。
愿神也特别带领我们。保罗对提摩太的嘱咐也是临终的嘱咐了。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 (提摩太后书 2:2 和合本)这一段的经文我其实要回应什么呢?教会缺乏工人或者缺乏宣教工人。教会的工人是培养起来的。面对年轻人、大学生,我们常常说你们是教会的未来。我特别反对这种说法,在很多的大会中、公开场合,我表示对这个说法的严重的不认同。不是批评是严重的不认同,为什么?没有现在的未来是不存在的。大学生、年轻人必须是教会的现在他们才能够成为未来。他们如果不成为现在,他们不会成为未来。没有现在的未来是不存在的。所以教会的工人是培养起来的。宣教工人也是培养起来,从不成熟的开始,慢慢的帮助他们成长,给他们机会。我想说带这个为父的心肠。所以保罗说做师傅的不少,但真的有为父心肠的不多。希望我们每一间教会的牧者,每一间教会带着这种为父的心肠来去帮助年轻人,帮助年轻的工人,帮助那些对宣教上有负担的、有心志的人。能够在宣教工程当中边跟随边学习,边服侍边成长。
第四、一间教会的有限。
我们也必须承认一间教会的有限。即便是大的教会也是很有限的。因为宣教工程需要大量的持续的,一年两年五年不够。一个宣教工程的耕耘,宣教活动的耕耘,不但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中国教会极力推动向万民的宣教施工还没多少年。领受了福音200年之后。我们看到中国的宣教工程总共有多少年。宣教工程的广大,大量工作的需要,宣教士的需要,持续的时间的需要,一间再大的教会他的资源也是相当有限的。但是我们面对大使命,我们必须要做回应。第一,主是不是呼召我去?第二,如果不是,那教会要不要派人去?派那些有呼召的人去?第三,主没有呼召我去,教会也没有派人去,那我们要不要支持那些已经被呼召被差派出去的宣教士?我们要不要支持他们?要不要在他们的事奉上有份?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做宣教士,每间教会不一定都有宣教呼召的人可以差派出去。这样的话,那我们不是不参与而是最基本的参与。我们是否要支持有呼召而被差派出去的人呢?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动员教会、动员信徒首先用奉献的方式来支持走出去的宣教士。或者去少数民族地区的,或者去海外。我想这个支持就是一般的一种参与。一间教会中,我们很想派人,但是我们的力量不够怎么办?我们招募更多家的教会一起来差派,一间教会差派的,让更多间教会来参与来支持。有一句话说,在宣教路上我们一起走。这条路上我们一起走,真的需要彼此配的才能够走好。不是每一间教会都在开一个宣教的小路。作为开拓者,有的时候是必须的需要的。这些教会差派了,我们教会也支持。那些教会差派了,更多教会一起来去支持。这样的话参与的人多了,支持的人多了,宣教路就越来越宽了。因为走的人多了,路就越来越宽了,后面的人走起来就更容易了。我想承认一间教会的有限。因此我们必须要参与宣教,支持宣教。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配合。谁做宣教施工做的好,我们就在那里面参与。不是每一间教会都独立的开展施工。这个跟牧养是不同的,牧养是教会牧者的责任,宣教是所有教会的共同责任。因此一起来是最好的。
提问互动环节:
Q:阳光:如何在职场中,或者有限的交际圈中开展宣教?
A:金牧师:这个问题我从几个方面来回应。第一,我们需要界定宣教。我们很容易说:我给家长传福音也是宣教,对我们的同事传福音也是宣教,给邻居传福音也是宣教。当然这都是宣教,也是传福音,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一般谈到宣教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基本定义和概念在里面的。这个概念就是向另外一个族群传福音,或者说是未得之民群体传福音。我们向亲朋好友向邻舍在职场传福音,这个是我们的最基本的责任,是我们做见证是要做的。我今天谈到的这个宣教,是另外一个族群来谈的,并不是我们的同文化圈同胞来谈的。宣教里面有一个概念叫未得之民群体。为什么有这个概念?因为大使命里面你们要使万民做我的门徒,这个万民在原文中是万族,就是所有的族群。所以福音需要在所有的族群当中传开,并且在那里造就主的门徒、建立主的教会。所以在这里面有一个未得之民群体的概念。这不一定是一个族群当中没有信徒,也可能有信徒,也可能有教会。那没有的那更不用说了,即便是有信徒有教会,但是这个群体当中的基督徒不足以承担本民族的传福音的责任的时候。现在中国的汉化圈使各城各乡都有了基督的教会,中国教会不单关心我们的职场、邻居、社区,还有责任去向着未得之民的少数民族群体或者海外的那些群体来传福音。所以我今天讲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宣教。第二,怎样将工作和传福音连接呢?要拉近跟宣教工程的距离。这是我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叫拉进与宣教工程的距离。怎么拉近呢?比如说要读书,读研究生、读博士,要不要到这些未得之民群体所在的地方去读书呢?或者你找工作,要不要在那些未得之民群体所在的城市、地方、国家找工作呢?这样的话你可以边在那里学习,或者边在那里工作。然后在那里参与宣教施工。你们单位里面有很多的业务是专门跟这些有关的。你要不要跟领导商量,调到未得之民群体宣教地有关的这里面办业务,或者短期、长期被派到那里工作,或者经常出差到那里来参与宣教施工。或者你要不要去到那些未得之民群体当中,开餐厅也好,开小卖部也好,卖什么东西也好,开一个咖啡店也好。这样在那里真正的拉近跟他们的距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拉近距离。我知道一个弟兄他们夫妇。对非洲非常有负担。我们的宣教小组一直为这个来讲告。后来我说你真的很确定有这个负担,你真的有机会去,那你就上网找中国在非洲的那些大公司。查了然后发现特别的多,然后找和你的专业合适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太忙的。被派出去,到那里工作,又能够服侍的。祷告不到三个月,找到了这个工作,去了非洲的一个城市。然后在那里面边工作边开展宣教施工。这样的筹款也省了很多,因为他自己有工作,还有一些收入。这个非常好的。有的时候我们也真的考虑有这样的方式拉近我们与宣教工程的距离。我没有回应你的问题,怎么在工作中传福音,这个不是今天的主题。我希望专门有机会来探讨这个问题,对你的问题来讲可能跑题,但是没有跑今天的主题。
Q:弟兄:宣教士的基本的资质需要什么?或者具备哪些资质呢?
A:金牧师:宣教士最基本的,我认为是成熟度。教会的服侍宣教的服侍基本的成熟度是需要的。我们生命的成熟度,包括基本的经历、恩赐,教会中服侍的经验。除了基本的以外,专门做宣教独特的资质,我个人觉得语言的能力是外在的。内在的是生命当中的承受能力,心灵的抗压能力。还有最终的独立性。宣教确实很孤单。基督里面的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在异文化中的生活能力。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差会有严格的规定,我没有准备材料,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讲。
我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因为这个是需要两边平衡的讲比较好。一方面对宣教士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那另外一个方面呢,像我们心目中的宣教士都是像戴德生、马礼逊那样的。我们过去读到外国宣教士来中国传记啊,他们都是传奇人物,所以留下了传记。其实传奇之外太多的那些默默无闻的,那些宣教士们的耕耘是不能够忽略的。只是有名的人留下名字,有名的人更多被知道而已。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也不要把宣教士看的高太多,谁都做不了宣教士。也不要那么想。有时我们不够放心,因为我们心里宣教士都是很高的,但宣教士也是在宣教工作上可以成长的,这我两方面我都讲一下。
分组讨论:
1.王少波弟兄组:
淑琴姊妹:金牧师讲牧者不仅要牧养自己教会内的信徒,还要关心牧养教会外的。这一点很有感触。关于宣教,感觉自己条件不成熟,如果假期的时候有机会有人一起也能出去。
蔡琳姊妹:我对宣教是有负担的。我受洗的教会的师母是回民,对我有些牧宣方面的教导和训练。也去过西北短宣。所有的人学习认真、准备充分,真的到了当地还是会有疏漏。一放松了说话或做事就不谨慎了。感觉自己亏欠的是语言的预备一直没有进行。我接触的宣教士他们看起来跟普通人一样。他们在教会里面,如果不说就是平信徒的样子。没有特别的闪闪发光,但是他们特别的谦卑。做了很多的小事,有没有他们教会的氛围是不一样的。牧师说教会的牧养跟宣教的关系。我理解的圈外之羊和圈内之羊是相辅相成的。圈内之羊牧养好强壮了就能出去把圈外之羊带回来。一个有国度胸怀的牧者不仅仅能拥抱圈内之羊还能拥抱圈外之羊。本地的牧养和跨文化的宣教一定是不冲突的。牧师给我的触动很多。有一个词“学徒”。我们现在有没有学徒的心。我们有没有心志做好提摩太,未来我们能不能成长。提摩太有做儿子的心去服侍保罗。我们缺乏这样的文化。我们都有学徒文化。人进工厂要有师傅带。我们在教会里面做学徒有耶稣带,有小组长牧养我们。因为疫情,人和人的关系不像以前紧密了。师傅带徒弟,保罗带提摩太的这种牧养关系没有那么紧密,所以我们的体会没有那么深。我们所在的圣山有哪些宣教参与。我们能接触到的少数民族的学生、同事,去关心他们。我们自己的民族,我是壮族。我们去了解他们爱他们。首先是一种预备。邀请他们看跨文化的电影,品尝美食,语言的学习。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基督徒而带着信仰的优越感跟他们相处,一定是尊重、谦卑、服务的心态。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是我们可以祷告、奉献。
阳光姊妹:关于宣教,我很想参与训练培训。求神带领。之前看《旷野之歌》纪录片很感动。在想自己会不会被神差派。心里好像有这种心志,又不确定,求神带领。教会牧养和宣教的话。自己的生命需要锤炼,变得成熟,然后寻索,求神的带领帮助。通过每一个平台机会训练自己。从小事做起,在小事上忠心,大事上也忠心。
王少波弟兄:牧养和宣教都是牧者的工作。他们一样重要。但我们是有限的,有侧重点。我触动的地方是金牧师关于主耶稣第一次洁净圣殿得出的结论。“我父的殿必须成为单单敬拜神的殿”。是要荣耀神,而不是自己得好处。
2.温正油弟兄组。
吴正亦弟兄:我所在的教会目前更注重牧养。触动的地方,金牧师说上帝使用年轻人。年轻才有活力、技能。希望每个人都在上帝面前负上自己的代价,献出我们的青春激情。目前能做的,我们参与其中。
赛雅姊妹:主耶稣是圈内之羊的牧者,又是圈外之羊的牧者。这打开了我的眼界和心胸。触动我的是,牧养圈内之羊,使他们强健起来,目的是让他们去带领圈外之羊。金牧师的分享给我特别大的开启。牧养与宣教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己怎么做,拉近和宣教对象的距离。我们教会祷告、奉献都有的。
温正油弟兄:牧养和宣教是平衡的。只看重圈内就会缺少新生命会断层。圈内之羊牧养好才能去宣教。触动是提摩太式的宣教参与。自己和教会有为宣教祷告,贡献还没有落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1 07:47 , Processed in 0.0841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