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云峰、苗雨、继红、jocob张等:范亚峰《使徒行传的道路》研讨第四次
《使徒行传的道路》第二十七篇主干(20章) 分享:窦云峰 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篇范老师的文章,很高兴能为大家分享。总述:保罗对教会领袖的临别演说,是他三次宣教旅程之态度总结,是对领袖们的身教言传和期望;保罗“谦卑、流泪、不以生命为念”,竭诚为主的行为,是他生命力的彰显。如果没有对真理的真认识,没有对主为首的真谦卑,没有对主所要救赎灵魂的真在意,没有全心全灵满有基督,服侍便只是隔靴搔痒,我们也就只是使命路上的观光客了。 详述:保罗第三次宣教旅程末尾对基督徒领袖的讲论。1.这是保罗结束第三次宣教旅程,回耶路撒冷之前,对米利都、以弗所教会领袖发表的临别演说; 2.演说体现了保罗三方面的服侍品质:(1)谦卑,体现保罗服侍不是为自己的名利,而是要把人带向神面前,将教会交托给神;谦卑不是谦虚的意思,而是完全降服于神。(2)流泪,保罗宣教全程,昼夜流泪劝导众人,是因为看到人们被偶像捆绑,对灵魂有真切的关注,真知道教会是基督用他的宝血所买赎回来的。(3)不以生命为念,只有置生死于度外,才能有忍耐、坚毅、从容、笃定;今天我们距离这些词的境界很远。 3.保罗当时所处的环境(1)保罗回耶路撒冷的途中,经过米利都、撒摩等地,米利都是泰勒斯所在地,他提出著名的西方哲学理论“水是万物的本源”;撒摩是毕达哥拉斯的故乡,他提出“数是万物的本源”;(2)爱琴海两岸是古希腊哲学家最活跃的区域,保罗带着十架基督如尖刀插入,试问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4.保罗教导的三个彻底:(1)内容彻底,保罗没有藏私,而是将基督的真理“没有留下一样不说”;(2)对象彻底,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3)方法彻底,不论是公开还是私下,都是昼夜不住的工作; 其他重点:1.神使用我们作为牧者、同工,不是照着我们的本性,而是照着我们拥有多少从圣灵来的能力。2.上帝的教会不需要天天干大事,需要的是本分,需要踏实的“为自己谨慎,为全勤全群谨慎”。3.异端的特点是让人跟随它,而不是跟随主;今天不只是异端,而是有太多的豺狼虎豹掳掠我们,相对主义、消费主义、世俗主义、极端个人中心主义等等人造的主义和观念。4.传道人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服侍动机。5.保罗此时的团队共有9人,是保罗三次宣教途径各地的门徒的集合,保罗对团队的建设充满智慧与重视。 对我们的启发:谦卑、流泪、不以生命为念的服侍态度,我们是否觉得这只是一个完美的榜样?只是初代教会的需要?需要歌颂但不必实践?这是每个基督门徒都当操练、实践的目标。我们是否在真理和生命上做好了本分,而不是仅仅凭借热情进入虎狼环伺、强敌芸芸的禾场。我们信神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服侍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是否在为主建立教会,毫无保留的将人单纯的带到神面前,主显我藏。圣山团契分享稿 分享:苗雨我仔细的读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印象最深的还是前三个讲道,首先是对《使徒行传》的深入解读,结合了中国教会及全球文明大转型的背景,范老师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在中国教会面临瓶颈期和新挑战的处境下,《使徒行传》的四个神学主题,历史、教会、耶稣、圣灵,带我们来思考信仰的本质与教会的使命。第一讲《使徒行传》1:8为总纲,强调“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把福音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的传播路径与中国教会的历史发展进行类比。中国教会从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复兴期,与使徒时期的教会扩展有惊人相似之处,温州、河南、北京分别对应耶路撒冷、安提阿、罗马的地理逻辑。这个类比有历史的、地理的、神学的甚至中国文化的多重角度,很立体。神的计划在历史中的延续不仅体现在初代教会,也贯穿在中国教会的成长历程中。新冠疫情标志着人类文明500年一遇的大转型,中国教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必须面对神学、人才、组织等七大瓶颈,我们的教会在快速增长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属灵的敏锐性,回应神的旨意? 第二讲的重点是宣教、反对和外邦人归主,路加福音24:47-48和马太福音28:18-20的大使命强调教会的核心是“见证”。中国教会40年的复兴可以归因于逼迫下的宣教动力,如温州和河南教会因重压而成为福音传播的中心。“殉道者的血是福音的种子”,这句话血淋淋,沉甸甸。尤其是他提到中国教会如何在逼迫中成长,类似初代教会的经历。然而中国教会在神学思维和人才培养上的瓶颈,导致自我认识不清。我们不仅要传承红色殉道的勇气,还需培养白色殉道(灵性操练)和绿色殉道(日常见证)的生命特质,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第三讲的重点是被接升天的耶稣”为中心,路加的基督论是崇高的基督论,聚焦复活和升天的基督,而非仅限于钉死的基督。传统乡村教会常强调受苦的基督论,忽略了复活和荣耀的维度。耶稣升天后天使的宣告强调基督的再来和他在天上的活跃服侍。崇高的基督论不仅赋予教会盼望,也激励我们在边缘或主流的处境中顺服神的带领。中国教会要做的就是超越边缘心态,承担异象使命,回应社会文化里面的精神空虚之类。尤其在新冠后中国社会精神荒漠化的背景下,我们特别特别需要以整全的福音回应时代需求。总结:崇高的基督论,以宣教和殉道的精神回应挑战,中国教会才能在神的计划中继续前行。刚才说了这种对比是多元,多角度,立体的,也有历史与现实的对比,给我一个比较有趣的视角就是中国教会与使徒时期教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学使徒行传变得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枯燥。可以说是把中国教会的历史处境放在全球文明转型的宏大框架中,激励我们在个人信仰和教会服侍中反思神的旨意、寻求圣灵的引导,并在日常生活中活出见证。
读范亚峰老师的《使徒行传的道路》 分享:继红我心里真的好感动!这个学习还有前面弟兄的分享让我更深地感受到神的大能和天父阿爸对教会的爱,也让我对自己的信仰和使命有了更多感触。中国教会这几十年的成长,从温州到河南再到北京,好像真的和使徒时代很像,神怎么在艰难中兴起教会。虽然疫情已经过去,新冠疫情带来的新挑战还是未知的,有点害怕未来,但又觉得有神的计划在背后,心里就踏实了。祂一直在带领我们。教会就是为了传福音、做见证,哪怕面对逼迫也要勇敢,温州和河南的弟兄姊妹,在那么大的压力下还坚持传福音,他们就像使徒一样,用生命为主做见证。我们平时怎样更好在生活中为主做见证?有时候觉得自己胆子小,但靠着神的恩典,勇敢一点,把福音分享给身边的人。耶稣升天后还在天上服侍我们,祂还要再来!天使说“祂怎样升天,还要怎样来”。想到耶稣这么爱我们,祂没离开我们,中国教会不该只看到受苦,还要仰望复活和荣耀的基督。信仰不只是背十字架,还有盼望和力量!尤其在现在这个不容易的时代,想到耶稣在天上掌权,就觉得心里有底了。看到神在历史中的大计划,也让我更爱《使徒行传》这卷书。读到使徒们为主摆上的故事很被激励!不管是在教会、家里,还是跟朋友相处,都能活出基督的爱。感谢主,求祂继续带领我,让我更爱祂,也更勇敢地为主而活!
圣山团契分享(《使徒行传的道路》第三讲:被接升天的耶稣) 分享:jocob张 基于使徒行传1:3-11,聚焦在耶稣升天的事件,结合使徒行传的四个主题(历史、教会、耶稣、圣灵),特别是第三个主题——耶稣。核心是使徒行传的基督论,“崇高的基督论”,复活和升天的耶稣慕安德烈的框架:钉死的基督、复活的基督、荣耀的基督,路加的视角是活跃而崇高的,耶稣升天后坐在父旁边,差派天使安慰门徒。使徒问国度复兴,耶稣答“听神命、受圣灵、尽人事”;升天后门徒怅然,天使确认再来。28篇讲论的基督论要点:耶稣是应许的主和基督、赐下圣灵;是被杀的圣者、复活在天上等候审判;是大卫子孙、神儿子、摩西式先知、人子、仆人、生命创造者等。相比加尔文的神人二性框架,这更像一个动态系统:输入是钉死,过程是复活升天,输出是荣耀再来。像调试一个复杂的工程模型需要从输入(经文和历史处境)到输出(神学启发和应用),层层展开。切入当前中国教会的处境——告别1978-2020的42年复兴期,进入人类文明大转型的瓶颈阶段。用间断平衡理论比喻,就像生物进化中恐龙因环境剧变灭绝,日本经济从90年代一枝独秀到31年停滞,中国教会也面临90%向下衰落的趋势。工程中的稳定性分析,外部扰动太大,系统如果不及时反馈调节,就容易崩溃。扭转局面需要三重认识:自己、中国、世界,而使徒行传就是那块“他山之石”。后面是一点小联想,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大家不要一笑了之,还是及时指出不妥。没有对文字感觉的人常觉得信仰抽象,不过历史和文明的比喻让我看到基督论的工程实用性,基督论不是静态蓝图,而是动态架构。耶稣升天不是“离线”,而是“云端服侍”,通过圣灵实时反馈,就像分布式系统的主节点在后台协调。使徒们从怅然若失到星星之火燎原(借毛泽东比喻),初代教会弱小如一个小型芯片,却在三大文明(犹太、希腊、罗马)中扩展成网络。信仰不是静态公式,而是动态过程:从受苦到荣耀。过去我们偏钉死基督,导致边缘心态(躲忍论),忽略复活荣耀维度,结果神学瓶颈卡住。李提摩太上层路线虽被否定(大学被抢占),但问题仍存:福音如何影响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崇高的基督论是解锁:耶稣在天掌权,我们不甘边缘,也不强求主流,顺服带领就好。未来,中国面对战狼外交、二次文革酝酿的精神荒漠,教会的使命是回应空虚,像保罗综合三大文明,我们需像耶稣“尽人事听神命”,祈求圣灵指引,不只求效率,还见证基督荣耀。希望主能够兴起保罗式的人才处理中国三大传统(儒道佛、共产主义、西方现代)。我们是那10%向上教会吗?需掌管历史的神来干预,但我们得及时响应。
圣山团契讨论 冯生:后面这个弟兄说的有趣,耶稣在天上“云端服事”。未来教会要从红色殉道转白色、绿色殉道,兴起像保罗的精兵!李李子:传整全的福音,哪怕是跟朋友聊天也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和使命。 苗雨:好的讲道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教会的问题,愿站讲台的每位格外被神保守,求神兴起新保罗,让教会不只受苦,更为主发光。Ly:感想就是要继续多学圣经,多读好书。神在做大事,这个巨大的计划里面,我们都是计划的一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