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发表于 2020-6-18 00:42:57

不教导孩子的父亲

二、不教导孩子的父亲
在诸多可能导致长老会家庭敬拜衰败的原因中,其一就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主日学,这会使今天的福音派人士感到震惊。

1.主日学的起源
主日学是由罗伯特·拉凯斯(Robert Raikes)在18世纪晚期的英国创立的。当时循道宗人士相信,基督徒的圣洁必将带来社会行动,所有的人都会得救。循道宗人士认为,社会环境是拦阻人得救的最大障碍。这种信念激发了各种各样的改革社会的努力。而拉凯斯倡导的主日学运动就是源于这样的改革社会的努力。
拉凯斯认为,主日学是帮助穷人孩子的管道,这些孩子的父母已经抛弃了对福音的信仰。这种机构可以在那些贫穷的孩子不工作的那一天,为他们提供基础性教育,教导的内容不一定是宗教性的。当初第一个主日学老师是个妇女。
[罗伯特·拉凯斯]在监狱改革方面的失败,促使他思考,最后他得出结论,认为“邪恶是可以防止的”。25年后,在他40岁时,他开始了一个“新实验”,他称之为“研究人类本性。”他进入城郊,在那里有许多青年在工厂里劳动。他的心被这群愤怒、悲惨而又可咒的孩子们震动了。他了解他们的父母、家庭和习惯,这些人的父母从未有一人进入上帝的家。向这样的父母发出呼吁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沙夫—赫治新宗教知识大词典》,第11卷,第153页。

与英国一样,在美国,第一批主日学很快由循道宗人士建立起来;但是,主日学的扩展并不受宗派的局限。1790年,第一个主日学联盟在费城建立。1820年,美国主日学联盟建立,成为那时发起的许多有心改革社会之人的团体之一。由此,主日学运动在美国作为一个超教会的团体出现,发誓要在当时教会已有的结构之外,进行社会变革(见《詹姆斯·亨雷·斯维利作品集》,第4卷)。
到1818年,在弗吉尼亚州所有较大的城市,都已建立了主日学校。许多主日学校都是在各教派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的。托姆森,第1卷,第237页。

和他们英国的同伴一样,美国主日学的目标也是那些穷人、孤儿以及家中父亲不信主的孩子。当时的主日学确实在一般意义上保持基督教的特色。他们到处寻求公共基金的资助,声称自己对穷人有益处。
19世纪前几十年间,许多教会建立各教派自己的主日学部,来回应主日学运动的“竞争”。正如人们所估计的,1827年,循道宗圣公会是第一个建立自己的主日学的教派。随后,信义宗在1830年,公理会在1832年,长老会在1838年,浸信会在1840年都建立了自己的主日学(克拉伦斯.H.本森:《行动中的主日学》,第20页)。
……这时(1825年),原有的越来越无效的教理问答方法逐渐让步于“主日学”中的教导。主日学由循道公会带入美国,开始时主要是为了那些穷人的孩子和被忽视的阶层,教授他们读写。托姆森,第1卷,第224页。

就我们所知,在梅森和迪克森一线以南,第一个主日学校是1815年10月29日由温彻斯特长老会建立的……南部长老会中,另外一个较早的安息日学校是1816年6月在弗吉尼亚州的弗里德里克勃格建立的……托姆森,第1卷,第224页。

虽然比其余的教派缓慢许多,主日学仍然在长老制教会中四处蔓延,包括美国南方的长老制教会。实际上,查理斯顿是早期主日学运动的一个中心。1831年在查理斯顿的一个演讲中,社会改革家托马斯·格瑞姆克(Thomas Grimke)强调,主日学的目标是那些孤儿、穷人和父母不是教会成员的孩子(“托马斯·格瑞姆克的一篇演讲”,《美国主日学联盟》,第11页)。

2.偷窃穷人
……1842年,奥伦治长老会报道说,教理问答的教导“常常被忽视”。29个或更多教会中只有6个报道说执行这个责任。7年之后,同一个长老会报告说:“教会的教理问答得到了很好的实行,或是在主日学校中,或是在家庭中。有的还报道了这件令人感恩的事情:家长没有完全把教育的这一重要部分转给主日学。”托姆森,第1卷,第465页。

不久之后,各教派都形成了自己的主日学部。当时有这样一种趋势,主日学正在逐渐转变,从接触不参加教会生活的孩子,逐渐转化为教会教理问答项目的一部分(托姆森,第1卷,第465页)。
在长老会中,主日学或安息日学校,很快就被视为与家庭配合教导孩子的伙伴。1854年,美国纳什维尔(Nashville)长老会大会为以下的现象感到欣喜:“为了使穷人的孩子听到福音做了如此多的事情。这是主日学本来的目的,也是它合法的领域。”但是,大会接着宣布:“……我们也感到遗憾,它们有很多局限。在教会中开办学校,虽然不一定必然如此,但造成的结果经常是,原先由父母进行教理问答的计划几乎完全中断了”(托姆森,第1卷,第465-6页)。

3.从家庭训诲到主日学
主日学逐渐偏离原来的目标,也就是接触不参加教会生活的穷人孩子。相反,却把触角伸到教会成员的孩子身上。尽管许多人对此深表忧虑,但是,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教会成员的孩子参加主日学。主日学常以应用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教育方法自夸。或许由于这个原因,教会成员开始把他们的孩子送到主日学校去。不到半个世纪,教会成员的孩子在主日学的学生中就占了绝对性的优势。同一时期,教会领袖开始谈及家庭训诲的衰落。
家庭宗教训诲的工作可以从安排很好的主日学校得到很大的帮助。既然父母能够担负起教导的责任,这些学校就不是为替代家庭教育而设计的。对主日学的滥用,已经使有些人贬低主日学的价值。这是错误的。关键是要阻止家长的过错。这些机构非常有用,它们为成千上万个贫穷孩子提供了宗教教导的唯一途径,因此不能放弃。那些因为懒惰而放纵的父母,却把他们自己特定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但是,在同以前一样在家中热忱地指导孩子的同时,父母可以在坚持家庭功课时,把主日学的课程,至少一部分,纳入家庭学习中。这样就可以在规范和系统方面得到有价值的帮助,这在教育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孩子不仅可以更好地准备功课,而且他可以从父母也站在他这一边而得到鼓励。这种支持也赋予老师权威和训诲,也会成为对他的舍己和艰辛劳动的某种合理的补偿。B.M.史密斯:《家庭宗教》,第186-7页。

教会中许多人注意到,伴随主日学而来的是家庭教导衰落的趋势。典型的做法是,父母因此而受到批评。里士满(Richmond)的协和神学院的史密斯(B.M.Smith)断言,主日学不是为代替家庭教导而设计的。在他1859年的作品中,史密斯仍然认为主日学“只是为千万个贫穷的孩子提供宗教方面的教导”(B.M.史密斯:《家庭敬虔》,第186页)。他严厉指责那些“把他们自己特定的责任推卸给别人”的父母(第186页)。但是,他也鼓励父母把他们的家庭敬拜、教导与主日学的课程计划统一起来,“至少一部分这样做”(史密斯,第186页)。

4.从父亲到“父母”
史密斯从家庭敬虔的角度对当时的人们提出劝勉,他的劝勉反映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改变:现在,在家庭敬拜中负责劝诫责任的是“父母”,而不再是“父亲”。
在亚历山大出版《论家庭敬拜》一书的同一年,霍勒斯·布什内尔(Horace Bushnell)所著的《基督徒教育学》一书也出现了(1847,1860)。布什内尔的书广为阅读,但是,其中丝毫没有提到圣经对父亲和丈夫在家庭中的吩咐。相反,他只是提到父母。当举出一个父母教导的例子时,他举证的是母亲。
391.父母应以上帝的话语和我们神圣宗教的原理教导孩子和仆人。当鼓励人们阅读灵修作品,要把每一个合适的机会都用于宗教教导。“家庭中的敬虔”

因此,主日学与弱化家长在家庭中的领导地位联合在一起,为父亲和丈夫停止他们在家庭敬拜和训诲中的责任提供了宗教方面的正当理由。主日学老师声称现代课程和教育方法更有优胜之处。根据现代儿童学理论,妻子性格温和,更适合教导孩子。男人抽身于家庭敬拜之外,因这样做似乎是合理的。但是,这种看似正确的观点却与圣经相冲突。所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罪是最终的动机,是人想“合乎道德”地摆脱责任这种渴望导致的。
393.在宗教教育的伟大任务中,父母应同教会合作,以身作则,使孩子经常并准时地参加教会学校的活动和圣所的服侍,帮助他们准备功课,带领他们把福音的教导应用在日常的行动中。“家庭中的敬虔”

1867年,美国长老会开始对《敬拜指南》进行长期的修订,最终产生了经过重大修改的1892年版。应特别提到的是,原来名为“私下和家庭敬拜指南”的一章被改编,重新命名为“家庭中的敬虔。”
“家庭中的敬虔”仍然提倡家庭敬拜,但是,所有关于家长及其带领家庭敬拜和训诲的特殊责任的章节,都被一概删掉了。用“父母”这个词代替了“家长”,比如,在391节关于家庭训诲中就是如此。
在“家庭中的敬虔”中,有一节与《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和“私下和家庭敬拜指南”没有丝毫关系,这就是393节。到19世纪末,原来曾经在家庭敬拜和训诲方面发挥带头作用的长老会,竟然开始把家庭视为主日学这一在圣经上没有丝毫根据的制度的附属品。但是,进入20世纪后,在美国长老会中,仍然有许多人持不同看法。1922年,总会宣布说:“在上帝的计划中,家庭中的宗教学校比主日学早出现60个世纪”(本顿·约翰森摘自科尔特编《信仰告白马赛克》219页之“从旧议题到新议题:20世纪的社会争论”)。
    随着20世纪的发展,家庭敬拜和训诲继续丧失地盘,主日学成为对教会孩子进行圣经教义教育不可撼动的大树。在今天的美国,公开坚持家庭敬拜和训诲的只有美国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正统长老会(the Oxthodox Presbyterian Chruch),改革宗联合长老会(the Associate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和北美改革宗长老会(the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
……主日清晨,他们急匆匆赶去主日学,在那里,老师在30到45分钟的时间里,奋力教导他们应该在一周中当在家庭中受教的课程。这就是孩子们得到的可怜的宗教方面的训诲。这对将来的一代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思想此事令人伤心。L.J.维尔森:《美南长老会一个家庭的历史》,第102页。

从各种原因来看,尤其是从圣经的角度而言,家庭敬拜的衰微,都是令人感到伤痛的。但是,大部分释经家认为,在教育教会中的孩子方面,主日学更为优秀。19世纪晚期,在教会敬拜、治理和宣教方面,相信圣经之充分性的人越来越少。因此这种历史背景,虽然圣经中并没有规定主日学,却有许多人对主日学趋之若鹜,也不足以令人感到奇怪了。
对比表明,在美国人中,不管是参加教会的,还是不参加教会的,当初参加主日学的比例都是一样的。那些同时也在家庭中接受同样训诲的人,在教会中要活跃得多。路易斯.B.维克斯:“我们缘何失去了会众:初步研究表明,原因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第21页。

维尔森(L.J.Wilson)属于美南长老会人士,他不赞同主日学高于圣经中记载的家庭训诲的观点。回顾自己家中几代长老会会员都得益于家庭敬拜,他断然否决以下的假定:每周由缺乏父母权威的主日学老师主持的简短课程,可以替代家庭中的训诲。他对接受主日学教导,没有受到过家庭训诲的一代人的未来,持悲观的看法(L.J.维尔森:《美南长老会一个家庭的历史》,第102页)。
在接下来的世纪中,维尔森的担心得到了证实,事实证明他对主日学的评价是正确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利利基金会投资,对主要的长老制教会的衰微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当时的假定是:这种衰落与参与主日学有关,看来随着参与主日学的人数增加,教会的成员在数目上就开始减少。他们从成年教会成员和在长老会中长大的非教会成员中取样,向他们调查参加主日学的情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调查人员发现,这两群人同样都有规律地参加主日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这项发现表明,主日学并不是特别有效。研究进一步深入,发现成年教会成员虽然没有参加主日学,但在家中进行宗教训诲的经历,确实促使他们成为教会的正式成员(路易斯·维克斯:“我们缘何失去了会员……”,第21页)。换句话说,19世纪的长老会,把每天两次由父亲带领的家庭敬拜换成了看来并没有什么果效的每周一次的主日学。

5.青年人服事和青年人担任领袖
到19世纪末,教会中的孩子与父母分开,单独教导圣经,已经成为同行的惯例。本来,父亲应当是孩子的教师,如今教会远离这种观念,开始雇佣“大孩子”教导小孩子(史密斯,第187页)。在美国教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类似“基督徒努力会”(Christian Endevor)这样的青年自治组织。1889年,美国长老会组建青年基督徒联合会(莱弗特A.赖特斯彻:《长老会简史》,第152页)。
家庭敬拜的衰败,把孩子转入教会的规划之中。然而,教会却通过把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做法来满足孩子的需要,这当然是不合乎圣经的。虽然这些为孤儿和父亲不信主的孩子制定的规划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把这些计划用在父母信主的孩子身上,除了怂恿基督徒父亲放弃他们合乎圣经的责任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三、不养育妻子的丈夫
妇女联合体急剧增加。祷告小组,宣教社团,慈善改革社团,主日学组织:所有这些都是从宗教复兴运动中产生的。新英格兰的大小城镇都拥有当地自发形成的联合会。简·伦德尔:《现代女权运动的起源》,第78页,摘自哈登布鲁克,第57页。

男人退出家庭敬拜领导权,不仅仅影响他们的孩子,也使他们的妻子不再能从家庭敬拜得到喂养。这一时期教会为孩子制定计划,使孩子从家庭敬拜和训诲中分离出来,同时教会也开始为妻子们制定各样的规划,因此她们失去了与丈夫之间灵命上的联系。由于男人不再与他们的妻子有灵命上的关联,妇女越来越多地与其他妇女联系,从中寻找宗教方面的满足。

1.女权运动的起源
女权运动的作者,通常把她们运动的起源定位于17世纪晚期妇女在宗教方面的各种联系。这种联系首先在新英格兰出现,在十八世纪末期遍及整个美国(简·伦德尔:《现代女权运动的起源》,第78页)。许多女权主义者指出,19世纪时那种丈夫和妻子分别在不同领域中生活的“维多利亚式”倾向,是现代女权运动的先决条件。
管理任何女性组成的自愿性的社团,都涉及到管理资金和人的经验,对参与的女性来说,是令人感到兴奋的,在教育方面是个新鲜事物;它提高了女性在其他人以及她们自己眼中的地位。主日学运动就为妇女提供了特别的机会。妇女占有教师的绝大多数席位,随着主日学系统逐渐包含了中产阶级和上层人的孩子,它成为新教教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女性在教学方面的控制已经成为真正的竞争性的力量。安·道格拉斯:《美国文化的女性化》,第112页。

1830年之后,“在绝大多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上,美国母亲已经处于领导地位”(伯纳德·维希:《孩子与共和国:现代美国培养孩子的黎明》,第28页)。女权主义者,如安·道葛拉斯(Ann Douglas),不仅没有贬低这种发展,相反,她们从中看到妇女开始在文化塑造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后来各种妇女组织发展的前奏。这些妇女组织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会(温顿.M. 哈登布鲁克:《行为的丧失:美国男性的消失》第44-79页)。

2.主日学的女性化
……总会……1841年,注意到美国因忽视宗教教育而导致的“可悲的危害”,呼吁每个教会为6到10岁的孩子建立一个或多个“教会学校”,在堂会掌管下,通常由妇女教授……托姆森,第1卷,第479页。

在家庭之外,妇女在教会中教导的第一个例子就是主日学。在家庭中,真正教导自己孩子的男人数目不断减少,同样的模式也出现在教会为孩子设定的各样规划中。“你们做父亲的,……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圣经中的这一吩咐,无疑被违反了。道格拉斯认为主日学运动是培养女性权力的最重要的舞台(安·道格拉斯:《美国文化的女性化》,第112页)。
《哥林多前书》第14章
34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像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因为不准她们说话。她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
35她们若要学什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妇女在会中说话原是可耻的。

《提摩太前书》第2章
11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
12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13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
14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当然,如果妇女经过堂会的授权也可教育孩子,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保罗说“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提前2:12),这被拿来解释为女人可以教导孩子和教会中的其他女人。但是,这个引申忽视了在这节经文的上下文中,都明确地吩咐女人当“沉静”。“沉静”就是不要指手划脚,与教导似乎并不一致。这也是《哥林多前书》14章34至35节的意思。

《提多书》第2章
3又劝老年妇人,举止行动要恭敬,不说谗言,不给酒作奴仆,用善道教训人。
4好指教少年妇人,爱丈夫,爱儿女,
5谨守贞洁,料理家务,待人有恩,顺服自己的丈夫,免得上帝的道理被毁谤。

3.妇女组织的兴起
……“强壮的基督教”部分起源于平衡新教教会中悬殊的性别比例。妇女数目众多已经成为世纪末一个特别困扰的问题,男人似乎都对宗教不感兴趣,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在经济上。青年男子的基督徒联合会是作为阳刚运动而出现的,强调为了服侍基督徒,不仅要作属灵的预备,体力因素也同样关键……1906年,长老会的男人组织了“弟兄联谊会”,打算给正在衰落的教会虔敬注入3V(vim and vigor and virility,都是活力,阳刚之气的意思)。玛格丽特.拉姆伯特.本德拉斯:《基要主义与女性特质:宗教保守主义与妇女之间的冲突》,1919-1935,第228页。

1869年重新联合之后,最为重要的发展,是在长老制教会的工作中,为妇女准备的位置显著增多。1870年,妇女外国宣教使团在教会成立;紧接着,1879年家庭使团妇女部成立;1915年,对章程的修订使得选举女执事成为合法;1923年,妇女有了成为教会所有部门并堂会会员的资格;1930年的章程修订,为她们打开了治理长老的职位的大门……最终,1956年,妇女也可以被按立牧职了。来弗特.A.劳特斯彻:《长老会简史》,第144-5页。

早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在“反律主义者之争”(the Antinomian Controversy)中,安·哈钦森(Ann Hutchinson)引证保罗在《提多书》2章3至5节中的话,证明妇女在教会中教导妇女的正当性(约翰·奥尔布罗:“托马斯·谢泼德的生活”,第115页)。但是,保罗列出的老年妇人给予少年妇人的建议事项,并不是通常的妇女圣经学习课程的内容。而且,《提多书》也没有暗示说,老年妇人当把这范围有限的建议,通过有组织的权威性的教导方式传递给人,恰如在师生关系中那样。实际上,钦定本修订版圣经中翻译为“劝勉”(admonish),主要是指鼓励谨守和端庄的行为。但是哈钦森却很快超越了妇女教导的范围。这也是她的宗教女继承人的模式。
随着家庭敬拜的衰落,妇女原先可以在丈夫和家庭中得到的灵命喂养,现在却要从别的妇女和她们的牧师那里寻求。她们在家中被分隔开来,在教会中也同样分别组织自己的教会生活。这些分开的组织不断成长,有时她们在预算上甚至超过她们所属宗派的开支,比如在宣教费用上就是如此。或许由于这些女性的作用,宣教工作是其他国家教会中女性最早参与教导和带领的领域之一。在她们的组织内,妇女发挥圣经本来交托给家长和长老的所有带领的功用。


4.教会领导权危机
为了弥补家庭敬拜的衰落所带来的真空,教会创建了各种措施,不管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在地方上,这些措施都在不断扩展。其中许多措施在各个层面上都完全依赖妇女担任教师和领导的地位。虽然如此,在长老制教会中,妇女仍然不能担任执事和长老。对牧师而言,这些平行的组织产生了一个责任的问题。废除圣经启示的圣职人员的资格限定成为不可避免的解决办法。即使是那些抵制这些变化的保守派人士,也常常支持此类组织的设立,如妇女宣教团体和主日学,而这些改变的发生正是此类事情导致的。

5.教会中“男人的工作”
男人在家庭中从灵命带领人的角色退位,不仅导致了青年和妇女项目与组织的发展,那些在家庭灵命生活中处于边缘化的男人,也逐渐丧失了对教会的兴趣。20世纪初,曾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解决的方法却是为男人创建分开的活动,使他们与家人分离,正如为青年和妇女设计的活动一样。这些努力到本世纪中期逐渐显明在“主流”教派中,在1948年的长老会男人国家大会的组织中表现出来(劳特斯彻,第146页),在这些宗派中,妇女被授予圣职,此后这个组织也渐渐衰落。

6.妇女圣职的不合宜
保守派试图阻止教会中按立妇女为牧师,以此来抑制女权主义的蔓延。但是,等到问题正式提出的时候,已经太迟了。那些支持妇女按立圣职的人,在北部和南部长老会各个宗派中做了一项调查。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那些仍然以圣经为权威的人中,特别是在美南长老会人士中,主张是否可以按立女性要视教会的经验而定(卡森和普利斯:“女性按立与圣经”,第256-7页)。换句话说,既然妇女已经通过她们自己的组织和主日学,在教会从事教导之事,并且发挥带领的角色,为什么不把按立这种合法的形式给予她们呢?

7.女权运动,同性恋和女神崇拜
女权主义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停留在女性按立这件事上。抛弃了合乎圣经的家庭模式,剩下的只能是世界上无穷无尽的各样选择。而且,妇女按立圣职并没有满足那些丈夫并非家庭灵命带领人的妇女的需要,这时,激进的女权运动就开始取而代之。美国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是长老宗教会中诸如此类的各样倾向的主要继承人。今天,美国长老会已经为各种各样的妇女聚会提供支持。这些妇女聚会所探讨的主题就是女同性恋和女神崇拜,这些正是当初以色列人悖逆的标记,因为这些败坏之举,应许之地就把他们吐出(埃伦·多克曼:“两个地方长老制教会撤回资金:有人暗示会议促进了异端思想”,格林维尔新闻,1994年3月25日,C1-C2版)。


四、基督徒家庭的结局
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家庭敬拜开始衰落,到19世纪末的时候,家庭敬拜已经不再是长老会人士的规范。随着家庭敬拜的消失,教会成员的家人逐渐不再是旗帜鲜明的基督徒。当然,有人相信保守性的社会价值观就是基督徒的价值观,这种假定某种程度上遮盖了以上的现实。但是,圣经所启示的基督徒家庭的标记,恰恰就在于家长在灵命方面的带领权。

第十一章在家中开始家庭敬拜

一、为何要开始家庭敬拜?
宗教礼拜中的祈祷以及其他任何部分,现今在福音时代,既不限于任何地域或任何方向,亦不因地域与方向而蒙悦纳;乃要随地以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每日在个人家中,独自在隐密处;且更加严肃地在公共聚会中敬拜上帝。当上帝以其圣言或护理召聚公共聚会时,就不可漠不关心或故意忽略或放弃。
《威斯敏斯德信条》,第21章,第6节。

如果基督徒不在家中进行敬拜,他们的敬拜就不完全合乎圣经。家庭敬拜或许不是一个蒙恩之道,但却是圣经中指定的一个运用蒙恩之道的场所。

1.我们要在随处敬拜上帝
不要把敬拜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地点。耶稣说我们要随处以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威斯敏斯德信条》,第21章,第6节)。《威斯敏斯德信条》把敬拜分为三种:第一是会众或公共敬拜,其次是私下敬拜,也就是家庭敬拜,第三是个人性或“隐秘”性的敬拜。只有会众、家人和个人才与上帝有圣约性的关系。私下敬拜就是家庭敬拜,因为在家庭中,你才有上帝指定的领导权和合乎圣经的榜样。同样,合宜的公共敬拜是会众一起敬拜上帝,由适宜的教会圣职人员带领。
《创世记》第18章
19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

有了这样的理解,如果家庭只是在主日同全体会众一起敬拜,就不可以说是遵行了耶稣所吩咐的随处敬拜上帝的命令。

2.它是在家庭中行使灵命带领权的途径
《申命记》第6章
4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
5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
6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7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8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
9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家庭敬拜是基督徒家长对上帝命令的回应。上帝吩咐他们按主所悦纳的方式带领他们的家人。我们很难想象,若非在家庭敬拜的背景下施行劝惩和教导,或是带领全家一起,或是带领家庭中的个体成员研经,怎能完全遵行上帝的这条诫命呢?显然,这个责任不能委派给其他任何人。这是上帝交托给家长的责任,对家长个人的成圣和整个家庭的成圣都是不可缺少的。


3.这是对我们的孩子当尽的圣约的责任
虽然这个应许是赐给我们和我们后代的(徒2:39),但是,我们一定不要错误地认为,即使我们没有按照上帝的话语养育我们的孩子,这个应许仍然可以完全成就在我们身上。如果我们忽略《以弗所书》6章4节中上帝对父亲的吩咐,我们的主基督会怎样呢?
有些基督徒对箴言“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6)感到不舒服。他们会说:“这是一个一般性的规则,不是一个应许。”但是,L.J.维尔森,《南部长老会一个家庭的历史》的作者,可以宣称,他不知道他家庭的任何成员曾经离弃信仰。有多少似乎“敬虔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却抛弃了福音,他们可以证实他们确实是按圣经把这些孩子抚养成人的吗?有多少人依赖主日学这样的替代品呢?多少人把这个工作留给了基督徒学校?又有多少人是由母亲,而不是父亲教导孩子的?

《以弗所书》第5章
25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26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

4.家庭敬拜表达丈夫对妻子的爱
《以弗所书》第6章
4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保罗说,丈夫当爱自己的妻子,如同基督爱祂的教会一样。这就促进妻子的成圣,如同用水藉着道洁净。显然,丈夫在夫妻关系中当运用圣经。带领家庭敬拜,或与妻子一起研经,是发挥这一美德的合宜的方法。
……在家中进行属灵装备有助于克服现代美国教会最大的一个咒诅:也就是说,那些认为基督教仅仅是一周中的几个小时,或在教会建筑的四面围墙内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认为他们的信仰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也不能)贯穿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孩子仅仅把耶稣作为礼拜天早晨的主——但祂需要成为他们生命完全的救主。家中的属灵装备,使你的孩子,在生活的每个地方和所做的每件事情中,都遇见耶稣。肯.R.坎腓德:《成功父亲的秘诀》,第172页。

丈夫不遵循圣经这方面的教导,仍然可以在许多方面深深地爱自己的妻子,但是,他无法达到圣经中启示的关于基督徒丈夫爱自己妻子的标准。

5.家庭敬拜建立教会
在旧约与新约中,教会都被称为家庭的聚集,是由上帝与家长或代表家长的长老订立的圣约组成。这圣约是与他们的后裔立的,因此,要求根据圣约教导孩子。这种教导是由负责管理家庭的家长进行的。
不合乎圣经的教会是以建筑或组织为中心,这样的“教会”使得基督徒缺乏敬虔的力量,并没有在日常生活实行真道。没有家庭敬拜,对人一生的特定时间而言,教会就会变成组织性、仪式性的东西,对人生活的影响非常有限。

二、开始进行家庭敬拜的障碍
许多人确信家庭敬拜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却迟迟不开始,虽然孩子的年龄正适合。有四种借口。

1.错误的优先权
对某些人来说,似乎总有一些事情出现,迫使他们推迟家庭敬拜。或许经过漫长的一天,他们确实非常疲倦;或许家庭冲突会造成一个难处的氛围;他们的时间表安排得全家很少能同时聚在一起。所有这些借口有其共同点:其他事情比上帝命令家长聚集全家,敬拜上帝,阅读祂的话语更为重要。不管是什么“事情”,都当排除,否则就会成为我们的偶像。

2.感觉能力不足
有趣的是,新约圣经命令“以主的教训和警诫”抚养我们的孩子时,这不是赐给妈妈的命令(虽然人们经常如此运用),它甚至也不是赐给父母的命令(虽然人们也经常如此认为),父亲是《以弗所书》6章4节和《歌罗西书》3章21节唯一指定的人。这个命令这样实行:有一天主询问有关你们孩子的事情时,他将首先询问你,他们的父亲。坎腓德,第176页。

许多男人害怕带领家庭敬拜。确实,今天的福音派男人常常不如他们 的妻子了解圣经,他们担心自己会感到窘迫,或者他们不能回答问题,甚至还会导致别人轻看圣经。
许多时候,这种不足的感觉是正确的。家长发展属灵领导权的最好方式,就是操练属灵权柄。如果一个男人在孩子学习读经时,开始与孩子一起研读圣经,每天都和妻子一起研经,每天进行家庭敬拜,他很快就会拥有渊博的圣经知识。但是,如果孩子已经长大,妻子已经转向别人,从别人那里寻求灵命上的喂养,要开始这种操练就会非常困难。
牧师若是相信男人在灵命上的领导权和家庭敬拜的重要性,就当鼓励自己牧养的那些男人,经常与他们讨论家庭灵修中出现的问题。牧师的讲道和教导,应关注那些带领全家研读圣经的男人。在过去几个世纪中,长老制教会一直拥有大量拥有渊博的圣经知识的长老。之所以这样,因为大多数男人每天两次带领家庭敬拜,这样就在圣经上得了教育。

3.罪
另外一个使人感觉自己不足以带领家庭敬拜的原因,就是罪的负担。男人之所以犹犹豫豫,不原意带领家人敬拜上帝,研读上帝的话语,可能因为还有未承认的罪。要密切接触上帝的圣言,就会使人知罪。而且,圣言可以使人注意到一个人言语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正是因为如此,男人在家庭敬拜中行使自己在灵命上的领导权,对于他们个人的成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4.搅扰
即使男人决心承担起家庭灵命生活上的领导权,各样世俗的搅扰仍然会阻碍家庭敬拜的进行。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不期而至的问题,诱人的电视节目,工作回家迟了,早晨起床晚了,以及吃饭时间推迟等等,都会使家长及其全家挤占家庭敬拜必需的时间。

三、对规律性的需求
……家庭敬拜的时间……应固定下来。亚历山大,第190页。

坚持有规律地进行家庭敬拜,养成习惯,乃是使家庭敬拜有效进行,除去各种偏离的主要手段。如果家人一致期待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家庭敬拜,以上罗列的各种搅扰就不可能成为严重的障碍。

1.每天或每天两次进行家庭敬拜的正当性
通常,基督徒世界都同意把家庭敬拜分为早晨和晚上两部分,不是因为这个数目或这些时间有什么德行,而是因为在我们工作日的这些自然时间,适合我们承认上帝之名,这也是正当的。亚历山大,第190页。

圣经并没有规定家庭敬拜的具体时间。有人在著述中引用“无论你起来……无论你躺卧……”的说法,证明早晨和晚上进行家庭敬拜的合理性。但是,正如第1章中所指出的,这里和其他段落的重点是强调一切时间和地点。虽然如此,如果真要使家庭敬拜规律化,比主日早晨的基督教更有影响,那么每天的家庭敬拜确实是是必需的。
早晨和晚上家庭敬拜特别有用,因为那时全家最有可能聚集在一起。可以在清早进行家庭敬拜,因为那时全家都处于学习和工作之前。也可以用晚上的时间来研经,父亲和每个孩子单独研读圣经,孩子睡觉之后,丈夫和妻子之间也可以一起研经。

2.牢记上帝的优先性
开始家庭敬拜后,将会出现很多挑战,试验我们是否把上帝的圣言放在第一位。
《约书亚记》第24章
15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是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所事奉的上帝呢?是你们所住这地的亚摩利人的上帝呢?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1)“发生某些事情”时
有人打电话,或来访,这类事情出人意料地闯入我们预先留出进行家庭敬拜的时间。这样的场合检验我们是否把上帝的话语放在优先地位,是否放在比“入侵者”更优先的地位。

2)我们“感觉不好”时
有时,家长或其他家人可能没有“好心情”进行家庭敬拜。人们经过一天的工作后,可能情绪上感到很累,但是不能把我们的情绪放在优先于上帝话语的地位。通常,圣灵通过上帝的圣言,使用蒙恩之道,驱散我们消极的心情和劳累感。

3.例行公事、形式化及规条化的危险
虽然在家庭敬拜方面建立了很好的模式,但过分注重形式,使家庭敬拜形式化,就会破坏家庭敬拜。例如,有人可能认为在家庭敬拜中应包括祷告、唱诗、读经和讨论,还可能有其他组成部分。但是,保罗在《以弗所书》中提到家庭敬拜,阅读上帝的话语和劝惩乃是两大必不可少的要素。祷告和唱诗在家庭敬拜中可以自由使用。
有时,热情的家长,会因为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家庭敬拜,把自己和全家都搞得精疲力竭。简短才能形成规律。每天有规律地操练5分钟或10分钟,比经常进行45分钟更加有效。

四、领导权与参与
圣经的见证是,要成为合乎圣经的灵命领袖,家长,也就是丈夫和父亲,必须带领家庭敬拜。

1.家长的责任
上帝赋予 上帝会通过满有信心的妻子祝福我们,但是伴随这个祝福而来的诱惑就是,我们的妻子太属灵了,以致我们自己不能在属灵的事情上执行领导角色来引导我们的家庭。毕竟,最属灵的人难道不是装备我们孩子的最好选择吗?我们很容易受到威胁,容易把属灵的责任交给妻子代理,但是我们需要以属灵领袖的角色担当父亲的责任。坎腓德,第166-167页。

家长领导权,叫他在家庭中承担训诲和劝惩的责任。这种领导权不可以委托给别人代理,任何试图委托给别人的努力都违背上帝的吩咐。

2.家长的领导权
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谁应当参加这项敬拜?对于这个问题,题目本身就是答案:这是家庭敬拜,所有在一个家庭内居住的人,特别是父母,孩子,以及占据孩子地位的人,如依附者,学生,学徒,寄居者及另外的居民,客人和借宿者,并仆人,都当参加家庭敬拜。亚历山大,第188-9页。

只有运用上帝的圣言,家长才可以在灵命上带领全家。对于基督徒丈夫和父亲而言,仅仅行使权柄还不够。家庭敬拜是行使这种领导权的最合宜的场所,虽然不一定是唯一的场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攻克己身,与家人说话,一起娱乐,上帝的圣言就会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甚至直接影响到家人。家长当召集家人参加公共敬拜,并在教会中代表他的家庭。
虽然今天这种做法并不普遍,但基督徒家长仍应把其他依附于他的家庭和在他家中长期居住的人视为家人的一部分。不住在家中的暂时来访者、租赁人和雇员可以不包括在内。

带领家庭敬拜的人无疑是家长。在这件事情上,父亲处在合适的位置,如同先知和族长对他的小国一样。如果父亲偶然不在,或者不幸死去,上苍就把父母的托付转移到独居或守寡的母亲身上。虽然这也给女性的矜持带来试炼,但母亲带领家庭敬拜也是非常亲切和动人的;当母亲被赋予这种责任时,有责任心的儿子会努力减轻母亲心灵的重担。当儿子或兄弟因教育、恩赐和恩典可以胜任这个责任时,父母有时可以将这个责任转给后者。在一个拥有几个足以造就他人的幸福家庭中,轮流带领敬拜也是可以的;但是,教导的责任和特权通常为父亲,也就是家长保留的。亚历山大,第193页。

3.例外?
对于各种例外的情况,教会一直用各种方式来面对。当初,举办主日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外展服事到那些父亲不信主的孩子,但如今却与当初截然不同了。今天,人们仍然把假日圣经学校作为福音外展的途径,但信主之人的孩子却占了大多数。
家中丈夫尚未信主的妇女,如何在家中进行家庭敬拜,确实有不同的方式。圣经中并没有为这些情况提供明确的指导。照顾寡妇和孤儿是长老职事的一部分。或许增加家庭探访,探访那些带孩子的寡妇之家,或许越来越增多的探访带孩子的寡妇,使长老也有机会带领他们进行家庭敬拜。
圣经对例外情况的相对沉默,不应用来使信主的家长把家庭训诲相对化,废弃家庭敬拜。主日学本来是为孤儿设计的机构,在罪人的手中,却把这样的机构变成了仍然活着,却不顺服上帝的父亲的孩子的学校。同样,把上帝对困境中之人的怜悯,应用在那些主要困难是不悔改和不带领家庭的人身上,也是扭曲性的应用。

五、家庭敬拜的要素
63-3.每个家庭都应坚持家庭敬拜,由祷告、读经和唱赞美诗组成;或者是某些述说承认上帝的简短的话。《敬拜指南》

若要完全遵行,家庭敬拜当由以下部分组成:首先是读经,其次是唱诗赞美上帝,再次是祷告,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次序,顺次完成这些部分。亚历山大,第193页。

根据J.W.亚历山大的看法,“完全遵行”的家庭敬拜,包含可以在简朴的公共敬拜次序中所能找到的所有要素,只是圣礼除外。过去,甚至直到今天,在一些边缘性群体中,他们在家中举行某种类型的圣餐。在美国长老会《敬拜指南》中,家庭敬拜的要素包括:祷告、读经和唱赞美诗。同时,它也允许“某些形式简短的对上帝的承认”(63-3)。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强调劝惩是家庭敬拜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在教会中劝惩的重要性一样。但是,劝惩这一要素并没有包含在美国长老会所承受的《敬拜指南》之内。

1.劝惩
虽然通常不把劝惩视为一个独立的要素,但它却是合宜的家庭敬拜必须具有的。对于上帝的圣言和敬拜,每个家庭成员都当端正心态,予以注意和尊重。
在家庭敬拜中可用纠正和责备形式的劝惩。对孩子而言,可以针对特定的罪,比如撒谎,根据主题查考圣经。

2.读经
156问:是否上帝所有的话语都应被宣读?
答:虽然时间不允许向会众公开宣读上帝全部的话语,但是所有的人都必须自己分别阅读,与家庭一起阅读,最终,圣经从原文变成普通的语言。《大教理问答》

阅读上帝的话语,是家庭敬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多好的灵修读物都不能代替读经,因为它们仍然是出自人的话,而不是上帝的话。
读经是最简单的施行灵命领导权的途径。当然满足某些情况时,也可由他人代读。在带领孩子一对一查经时,一个方法就是让孩子1)默读这段经文,2)对难以理解的话提问,3)听父亲大声朗读经文,领会发音和节奏,4)大声朗读这段经文。然后,父亲可以提问题,进行点评,或给孩子布置作业,比如在地图中寻找一个地方等。
争论六 《彼得前书》3章7节,“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情理原文作‘知识’)”,《以弗所书》5章25至26节,“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这只是表明,这种知识必须用于教导妻子,帮助他们成圣。《哥林多前书》14章34至35节,女人必须“闭口不言,像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因为不准她们说话。她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她们若要学什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这表明,在家中她们的丈夫必须教导她们。巴克斯特,第414-5页。

对于要读的经文,家长应当熟悉,而且当考察推荐的串珠圣经和可靠的注释书,比如马太·亨利(Matthew Henry)的释论。可以使用有主题索引的研读本圣经和相关的参考书,有一定的帮助性。特别是《新开圣经》(the New Open Bible),《新钦定版主题研读本圣经》(the New King James Version Topical Study Bible),《托姆森主题研读本圣经》(the Thompson Chain Study Bible),和《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th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Study Bible)。一个比较全面的语词索引圣经,比如Strong或Young编著的,都会很有帮助。(目前中文比较好的研经书籍有:芳泰瑞等编辑的《经文汇编》,中国神学研究院编撰的《圣经――串珠·注释本》,香港海天书楼出版的《中文圣经启导本》,证主出版社的《圣经新释》――编者注)
在讨论中,妻子应特别注意,不要与丈夫唱反调,也不要提出特别困难要求另外研读圣经的问题,免得破坏丈夫在家庭敬拜上的领导权。当然,如果鼓励家长研究这些问题,有可能就请牧师帮助,提出这类问题也不一定必然就是坏事。
《以弗所书》第5章
26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

理查德·巴克斯特把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4章34至35节中写给妻子的话,看作是吩咐丈夫教导妻子的一段圣经。圣经中教导妻子在家中问自己的丈夫问题,根据我的经验, 最好的场所就是在丈夫带领妻子在家庭中查经时提出来。毕竟,成人争论的问题,与全家进行家庭敬拜时提出的问题会有所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夫妻关系比父子关系更重要。夫妻关系在孩子未曾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孩子组成自己的家庭之后,它仍然继续存在。在圣经中,关于基督与教会的关系,最重要的比喻就是婚姻。

3.祷告和赞美
在家庭敬拜中,祷告和唱诗是机动性的因素。但是,若运用恰当,就会使家庭敬拜更加丰富。需要避免的危险,就是试图在家中重复公共敬拜形式和礼仪。

《提摩太前书》第2章
11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

1)保持家长的领导权
不论是在祷告中,还是在赞美中,保持家长的领导权是极其重要的。他可以为全家祷告。若是由小组进行一系列的祷告,就容易被另外的人利用,通过祷告这种工具,乘机窃夺家长的这种领导权。这类祷告说是向上帝祈祷,其实针对的是家庭成员。

2)祷告和赞美的选择
祷告可以读成文的祷告,也可以即兴祷告(ex tempore)。宣读的祈祷可以从圣经中找,如《诗篇》中。祷告可以是个人性的,由家长祷告,也可以一同祷告,如《使徒行传》4章24至30节的记载。同心合意的祷告可以与读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从所读的经文中选一节经文,全家都一起重复这节经文,用这节经文一同祷告。
祷告和赞美紧密相连。两者都可以采用说或唱的形式。家庭敬拜中采用的歌曲应基于圣经,而且全家都能理解。从历史上看,长老会喜欢唱颂《诗篇》,后来圣经中的赞美诗也被采纳。马太·亨利根据《诗篇》和其他经文,编辑了一个家庭敬拜圣诗集(“家庭圣诗”,《马太·亨利全集》,第1卷,第413-43页)。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源自圣经的应用现代音乐的抒情诗。也有人还尝试把《诗篇》谱成现代音乐,如“玛兰拿撒!音乐”(Marantha!Music)中有一个系列,名叫“活泼的诗篇”,共有三盒磁带。北美改革宗长老制教会也有诗歌集。许多诗歌集也适用于家庭敬拜。


第十二章在教会中恢复家庭敬拜

《利未记》第23章
21当这日,你们要宣告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这在你们一切的住处作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一、为什么当以联合家庭的形式敬拜?
《出埃及记》第10章
9摩西说,我们要和我们老的少的,儿子女儿同去,且把羊群牛群一同带去,因为我们务要向耶和华守节。

《利未记》第23章
3六日要作工,第七日是圣安息日,当有圣会,你们什么工都不可作。这是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向耶和华守的安息日。

在前一章中,我们讨论了在家中开始家庭敬拜的各种原因。然而,在圣经中,对于正常的公共敬拜而言,家庭的角色也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这种公共敬拜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聚集在一起。家庭合一在敬拜中发挥这种角色,部分原因就在于家庭代表了上帝与其子民之间的关系。

《申命记》第12章
18但要在耶和华你的上帝面前吃,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要选择的地方,你和儿女,仆婢,并住在你城里的利未人,都可以吃。也要因你手所办的,在耶和华你上帝的面前欢乐。

1.家庭附属于合乎圣经的公共敬拜
《约书亚记》第8章
35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约书亚在以色列全会众和妇女,孩子,并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面前,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家庭是旧约中敬拜的场所(利23:3,21)。每年的三个节期包括全家要到上帝拣选的地方去。节期是按家庭进行的,“在你们一切的住处……要有圣会。”遵守安息日的中心是在家中。清教徒把家庭讨论看作是全家思考主日所听的讲道的重要方式。

通过与主耶稣的婚姻,我们成为上帝的孩子。我们成为祂的配偶,我们与祂一起进入父亲的家庭,父亲称我们为亲爱的女儿(诗45:10)。基督也称她是祂的姐妹,祂的佳偶(歌5:1,2)。上帝已经通过祂的律法指出:“主人若选定她给自己的儿子,就当待她如同女儿”(出21:9);祂愿意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那些被拣选的灵魂。赫尔曼.维苏斯:《上帝与人之间约的关系》,第1卷,第445-6页。

2.合乎圣经的公共敬拜包括全家在内
上帝的子民聚集在一起聆听宣读律法时,圣经明确地一再重申,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必须在场(出10:9;申12:18;书8:35)。

3.家庭代表上帝与其子民之间的关系
上帝与其子民的关系是通过与家长立约的形式进行的,在这个约中,家长代表他的全部家人。上帝子民的聚集也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而不是以独立的个人为单位。描述上帝与其子民关系的通常说法(主人/仆人;父亲/孩子;丈夫/妻子)都是表示家庭的词汇。
因此,救赎一词暗示从罪疚、瑕疵、辖制和罪本身被拯救出来,这个词本身就包含在“收养”的概念中;救赎最终实现时,每一部分都成就了。真正解明这个词含义的人,会发现自己遍览了整个的启示宗教;他飞翔时,会触及圣父主权的拣选,圣子的救赎,圣灵的内住,因信与基督的联合,在永荣中与基督同为后嗣的教义。如果福音含有任何“总称性”的词汇,其中包含了所有基督徒所经历的各个成分,那么这个词就是“收养”。
    但是,这个富含恩典的词,是从家庭中借用的。“我如何被纳入众子的行列?是祢呼召我,我的父亲,祢不会离弃我。”“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让我们记住,一个能够理解的启示,是以表达它的语言可理解为前提的。未揭开的真理不管有多么奥秘,都必须翻译为人类理性熟悉的概念。人类关系必须提供类比,以此表达神圣的事物。如果没有事先存在的象征,可以创造表达的语言,就必须由上帝指定,(礼仪律大部分如此)可以在人类感性经历中发现神圣启示要求的详细词汇。如此,从一开始,家庭的构成正如子宫一样,恩典的语言播撒在其中。家庭中界定的各种关系形成了各种概念,而福音正是借用这些概念构成属于自己的专门用语的。假如从头脑中去除与家庭有关的一切,收养这个词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缺乏中介性词语,就永远无法解释“收养”一词的含义。因此,我们发现,在恩典时代,家庭促进了教会目的的成形,通过与家庭有关的类比,恩典时代所依据的各种概念得到维系。B.M.帕尔玛:《国家和教会层面上的家庭》,第1卷,第232-34页。

许多改革宗神学家,都系统地说明了圣经启示的圣约性和家庭性。赫尔曼·维吉斯(Herman Witsius)不仅在祖国荷兰,而且在英国清教徒中也有极大的影响。他所著的《论上帝与人之间所立的圣约》一书中,有大量的用语是用圣经的语言组合而成的,其中大量源自对家庭的描写,尤其显明的就是把基督描述为信心之家的代表性家长。
在美国,特别是在南部,旧派长老会充分发展了改革宗传统的圣经神学。帕尔玛(Benjamin M.Palmer)是南部长老会的主要神学家、带领人和牧师。他果效最长久的服侍可以在他所著的《家庭的社会性和教会性》(The Family in its Civil and Churchly Aspects)一书中发现。
    帕尔玛强调说,从亚当到新约时代,对于上帝子民的敬拜和组织而言,家庭一直都是唯一的场所和模式。而且,家庭的这种角色到1世纪教会时仍然没有停止:“它贯穿所有时代,并将持续下去,直到世代的末了”(帕尔玛,《家庭的社会性和教会性》,第209页)。
帕尔玛是从“旧派”的角度写起的,旧派神学受到17世纪清教徒和苏格兰长老会的滋养,而17世纪清教徒和苏格兰长老会的特色就是努力沿着圣经启示的路线来改革家庭生活。正是部分地受到这个背景的影响,南部长老会对改革宗神学中“得儿子的名分”这一教义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帕尔玛强调说,“在福音主义神学体系中”,“得儿子的名分”是“内容最广泛的概念”(第231页)。他指出收养和“天父主权的拣选,圣子的救赎,圣灵的内住,藉着信心与基督联合,在永荣中与基督同为后嗣的教义”的重要联系(第232-3页)。
帕尔玛并没有仅仅满足于重申在这个领域中神学的收获,他进一步指出,“得儿子的名分”这个词,“孕育着丰富的恩典,是从家庭中借用的”(第233页)。他主张,“从一开始,家庭的构成正如子宫一样,恩典的语言播撒在其中。家庭中界定的各种关系形成了各种概念,而福音正是借用这些概念构成属于自己的专门用语的”(第234页)。
家庭继续提供各样的类比,而恩典时代凭依的正是这些类比。例如,上帝是父,我们需要像儿子一样顺服祂,这种概念是以家庭的存在为前提的。帕尔玛继续说,上帝总是与家长立约,其根源就在于“蕴藏在家庭结构和功能中的代理原则”(第238页)。
帕尔玛的一些最让人动心的评论是为家庭保留的。他认为婚姻“象征着基督与教会奥秘的联合。”帕尔玛的思想特别集中在《以弗所书》5章22至33节。这种对婚姻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澄清了为何“所有时代都类似,上帝的教会被描述为祂的家”(第263页)。
对帕尔玛来说,要把关乎上帝与其子民之间关系的各种概念统和起来,家庭是关键。不仅如此,家庭也是教会侍奉最基本的器皿。现代教会吸收的很多活动本来是属于家庭的。帕尔玛认为,根据圣经的教导,家庭是基督徒教育的主要机构:“从教会最初期开始,就一直强调,要使关乎神圣真理的知识永远传递下去,家庭训诲的责任是最为重要的”(第279-81页)。帕尔玛继续说,除了家庭训诲之外,“圣经同样强调家庭就是祭坛,纯正的敬拜之火应在家庭的祭坛上不断燃烧”(第289页)。
帕尔玛的神学,为系统地理解圣经,提供了一个源自圣经本身的组织原则。它也指出,我们需要重新省察教会在家庭中的服事。正是通过家庭,上帝显明了祂救赎的计划。因此,作为上帝的家,基督的新娘,教会必须与家庭的模式一致。

二、在教会中以家庭为单位敬拜上帝
(在《以弗所书》中)保罗没有解释如何通过婚姻与基督联合,因为作为一个类比这已经足够了;但是,他通过与基督联合来解释婚姻,因为后者似乎是前者的象征……夫妻之间的婚约是神圣的,从一开始,丈夫就被设计为基督的象征,妻子是教会的象征,人类婚姻是主与其子民之间圣洁的婚姻关系的象征。如果地球上有一个圣坛,那就是家庭,它包藏在恩典“极大的奥秘”之中,信徒与仍然活着的元首有生命的联合。帕尔玛,第251-2页。

在新约中,各个家庭联合在一起敬拜上帝。直到4、5世纪,罗马教会才开始在敬拜中把长幼、夫妻分开(拉图雷特,第201-2页)。那时,教会不再由长老治理。不管是在旧约中,还是在新约中,这些治理教会的长老,都是得到众人证实的好好带领自己家庭的人。
宗教改革时期,赞同改革的教会废除了圣职人员独身制,恢复了教会对家长的带领,使家庭成员都在一起敬拜上帝。在改革宗教会中,长老治理教会和家庭敬拜也得到恢复。这种潮流一直持续到19世纪,在旧派长老制教会中更是如此。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家庭敬拜开始衰落,而且,出现了把家庭按年龄和性别分开的公共敬拜和训诲形式。这些做法违背了合乎圣经的公共敬拜模式,也给在家中进行家庭敬拜设置了障碍。如何做才能重新建构公共敬拜,使之合乎圣经的模式并鼓励在家中进行家庭敬拜呢?

1.孩子应当与父母一起敬拜
近年来, 《马可福音》第10章
13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便责备那些人。
14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上帝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15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上帝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16于是抱着小孩子,给他们按手,为他们祝福。

有的教会在敬拜讲道之前就把孩子带走。此类做法使孩子不能领受这种蒙恩之道,使家人不能一起讨论讲道的内容。而且,所谓的“孩子教会”常常在敬拜中引进不合乎圣经的做法,例如让女性带领敬拜等。

2.全家应一起接受训诲
有些教会继续坚持家庭敬拜,他们的愿望就是让人在讲道之外,在家庭中仍然得到训诲。这些教会也在做主日学方面的试验,他们把主日学向全体会众开放。在弗吉尼亚费尔法克斯的圣望长老会(the Hope Presbyterian Church),就有这样的主日学,他们是在公共敬拜之后聚集。人们向传道人提出问题,从而加深整个教会对讲道的理解。

3.教师当是具备资格的男人
《提摩太前书》第2章
11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
12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他辖管男人,只要沉静。
13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
14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公共敬拜和训诲当强化家长的属灵权柄。今天许多教会允许妇女和青年教导,他们的理由就是这不是在“聚会”中教导。但是,圣经没有提到此种“漏洞”,只要是两三个人奉主的名聚集,就当遵行合乎圣经的模式。非正式的、没有规矩的聚集并不是聚会。

《哥林多前书》第14章
34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像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因为不准他们说话。他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
35他们若要学什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妇女在会中说话原是可耻的。

1)主日学
我们在第10章中已经指出,主日学根据不同年龄,把人分隔成不同的小组。这种主日学的兴起,是与家庭敬拜和训诲的衰败相互联系的。首先通过在主日学中,在为孩子、青年和妇女所设的查经班中教导,妇女开始篡夺男人在教会中带领的角色。

2)妇女查经小组
今天,妇女查经小组尤其有害,因为这种查经小组:⑴促使妇女进行教导;⑵使丈夫远离对妻子进行属灵喂养的职分;⑶造成宗教知识的不平衡,使得那些灵命不成熟的丈夫更难带领他们的妻子。
这种男人在教会中灵命带领方面的惨状,激发了一系列鼓励男人恢复自己职分的努力。但是,这些努力通常都没有注意到教导在行使属灵权柄方面的核心作用。更糟的是,为男人设计的一些活动不过是重复教会活动的基本错误而已(更荒谬的是,他们本来信誓旦旦以坚固家庭为目标),不是鼓励男人与他们的家人联合,而是引导他们与其他男人一起接受培训。
《以弗所书》第5章
25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26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


3)假日圣经学校
一开始的时候,主日学是外展服事的途径,目的在于接触那些不参加教会生活的孩子,但最终吸引的却是教会成员的孩子。假日圣经学校的发展也是重复类似的轨迹。但与主日学不同的是,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假日圣经学校视为外展的工具。
可悲地,现代福音派教会已经跟随……曼恩、霍尔、杜威,以及他们领域(教育理论)中的其他人。现在,许多主日学计划是依据他们所杜撰的阶段理论制定的……教会中这种破坏性趋势,可以在正规的青年事工中戏剧性地表现出来。伴随着超越教会的青年组织的发展,在1930年代,青年的隔阂像野火一样,深深地打击了教会。在曼哈顿,热情洋溢的劳埃德·布朗特是首先组织正式青年集会的人。他和杰克·维特真、珀斯·克拉福德的个人电台一起努力,成为一个青年集会的全国性网络,猛增至2万人。这个组织后来成为著名的“基督青年会”,到194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克力斯多夫.斯基赖特:《代沟》,第25页。

许多教会已经寻求纠正假日圣经学校中某些显著的缺陷,他们采取的方法就是把假日圣经学校安排在晚上进行,这样就使男人更能参与教导。其实,与其让妇女教导,从而违背基督徒家庭的模式,还不如让夫妻作为一个团队来带领,在夫妻配搭中让男人来教导。
在美国长老会的一些地方教会中,为假日圣经学校中孩子的家长,开设了特别的成人培训,教导他们如何带领家庭敬拜。由于假日圣经学校只是持续很短的时间,因此,可以说服父母,不要视之为家庭敬拜和训诲的替代者。
为了避免重复主日学的历史,家庭假日圣经学校应把目标锁定在不属于教会的孩子及其父母,而不是家中父亲信主的孩子。

4.特别事件应向教会所有成员开放
在现代社会中,教会已经成为一股分裂家庭的力量。不管是晚上,还是在周末,家人能够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是极其稀少的,然而教会却成为与家庭争夺时间的竞争对手。思考这一现象是如何出现的,是一件令人感到伤心的事。

1)青年事工
青年事工的存在,显明父母在履行合乎圣经的责任方面有所欠缺。在青年事工中,教会倾向于取代父母,成为孩子的监护人。但是,这种反映只能加重由于父母悖逆而带来的问题。假如不是为了增加青年事工中的职员,这个错误将更加明显。
对于圣经启示的模式不管不顾,甚至刚硬悖逆,这种现象的表现之一就是青年带领敬拜侍奉。在20世纪30年代,“青年基督徒努力会”(Young Christian Endevor)和“基督青年会”(Youth for Christ)亮出了年轻人自己带领自己的活动的原则。甚至在20世纪中期的时候,在主日学中,在允许妇女进行教导几十年之后,就由年长的孩子作为教师在主日学中教导年幼的孩子(B.M.史密斯:《家庭宗教》,第187页)。
《以赛亚书》第3章
12至于我的百姓,孩童欺压他们,妇女管辖他们。我的百姓啊,引导你的,使你走错,并毁坏你所行的道路。

教会本来应当努力劝勉父母,使他们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带领孩子达到自治。但在现代教会中,教会不仅没有如此行,还试图从根本上加深父母同孩子的分离。青年事工经常是在晚上全家可以聚集在一块的时间进行,有时,这些事工还安排在公共敬拜的时间。有些教会称礼拜三晚上为“家庭之夜”,还计划尽可能把家庭分成不同的小组单独进行活动。在这种趋势下,或许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目前流行的青年夏日短宣(summer youth mission project)。在这一事工中,青年人被带出家庭,没有经过与教会讨论他们是否具有任何教牧侍奉的资格,他们就成为某些小组的“牧师”进行侍奉。紧接着,就依赖这些青年教师或“牧师”进行教导。这些年轻人得到一定的报酬,但他们缺乏父母的权威,而且对那些同龄人也不熟悉,只是熟悉他们那些年轻的女门生。在这样的 “短宣旅行”之后,就会在教会的讲坛上发表报告,通常是由十几岁的女孩子报告,她由此经历到第一次在讲坛上侍奉的滋味。
美国长老会已经抛弃了合乎圣经的教会模式,按立妇女和十几岁的青少年为“长老”。先知以赛亚对悖逆的以色列人所宣告的审判,正好应用在美国基督徒身上。

2)单身者
教会把家庭分割后,单身者不被视为他们家庭和教会大家庭的一部分,而是被视为社会团体的一部分。在圣经中,单身者不是自治性的,而是始终处于家庭关系之中。在教会单身者团体中,男人和女人的相遇是在建立家庭关系的处境之外。
世俗的“单身”范畴把几个群体混合在一起,但在圣经中则把这几个群体视为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许多教会的单身团体不加区分地把从未结婚者、不打算结婚者、打算长期独身者、离婚者,以及寡妇和鳏夫混合在一起。如果教会鼓励这种混合,把不符合圣经的离婚者,与那些按照圣经可以结婚的人混在一起,这就是在怂恿耶稣所说的淫乱了。

3)女人
随着家庭敬拜的衰微,基督徒“一体”性的婚姻关系的削弱,妇女团体开始在教会中涌现。因为丈夫把事业和家庭生活截然分离,所以妇女也越来越多地寻求不同形式的联合,特别是属灵的喂养和团契,她们不再能够从自己的丈夫那里得到这些本应得到的东西。
教会已经在所谓的“母亲早晨出门”(Mother’s Morning Out)活动中,为那些不在家庭外面工作的妇女,提供了一种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日常看顾。就在前不久,一个基督徒电台还鼓吹“母亲晚上出门”(Mother’s Evening Out)。在这种活动中,“妈妈们”把她们的家人留在家中,然后就与别人一起参加晚宴。晚宴之后,这个团体聆听一个女性“基督徒”幽默作家的讲座,她写过一本题为《超出认可的婚姻》(Married Beyond Recognition)的书籍。在这些基督徒的活动中,还有一个颇为流行的的女演讲家和幽默作家,她说,生活开始于“孩子去读大学,狗死去”之时。
仅仅晚上出去总是不够的。有时教会通过组织妇女退修会来讲解家庭问题,使妻子和母亲长期离开家庭。但是,这种性质的妇女退修会,大概同青年“宣教之旅”和男人“信守承诺者”(promise keeper)会议一起进行,这样,除了离死亡近在咫尺的狗之外,没有一个人留在家中。

《箴言》第4章
16这等人若不行恶,不得睡觉。不使人跌倒,睡卧不安。
17因为他们以奸恶吃饼,以强暴喝酒。

4)“小组”治疗
《罗马书》第8章
5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
6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
7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小组治疗模式是从世俗心理学中采纳的,现今这种模式已经在教会中以“小组聚会”(small group meeting)的形式四处泛滥。这种聚会,寻求从家庭和教会之外的团契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一个教会若是抛弃了圣经启示的模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与上帝的话语没有关系的教会,因为它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没有重生的人组成的。
    许多现代教会的建造是通过提供各种事工,来满足当今社会中人们所“感受到的需要”(felt needs)。不可避免的是,这种建立教会的方式吸引的就是仅仅具有这种需要的人,比如富裕的教会就吸引了一些想增加社会和商业接触的个人进来。圣经明确指出,那些圣灵内住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她们都有一颗新心。没有重生的人不能分享与基督身体和血的联合,只是“以奸恶吃饼,以强暴喝酒”(箴4:17)。甚至世俗心理学的经历也通过其治疗法的失败表明,没有重生之人的需要绝不会得到满足。圣经把没有重生之人“感受到的需求”定位为肉体的私欲(罗8:5-7)。

三、教会反对家庭?
在现代教会中,很多事工经常是在重复本应由家庭执行的角色。同时,大量的教会事工,以及这些事工所需要的许多晚上和其他时间,与家庭争夺本来就非常稀缺的时间。

你是“教会灯枯油尽”的受害者吗?你是否已经厌倦了狡猾(有时也不是特别狡猾)的反对家庭的态度,“现代敬拜”以及今日众多教会所特有的教会青年团体?
……我们不要拥有一个庞大的青年团体(或任何同类青年团体)!
我们不要托儿所!我们所有的侍奉都是为了满足整个家庭的需要。
我们不要一周之中的许多活动——我们希望给予家庭成员一起度过的最多时间。
我们要爱主和彼此相爱。
我们要热爱家庭(不论家庭大小!)
我们要努力把我们的朋友、亲戚和邻居带到基督面前……摘自华盛顿贝尔维尤以马内利教会的一本小册子。

1.事工与感觉
在许多教会中,那些寻求按照合乎圣经的模式进行家庭敬拜,不参加各种分裂家庭的事工的家庭,得到消极的评价,这是令人悲哀的事情。在太多的教会中,敬虔就是参加教会的事工。即使 在“保守性”的教会中,这种在家庭中完成“事工的目标”,虽然合乎圣经,却遇到来自人们的敌意。

2.变通的方法
有些教会并没有把那些想加强家庭属灵力量的成员视为仇敌。相反,这些教会试图利用各种的变通方法,取代那些分化家庭敬拜和教导的内容与方式。
63-3家庭敬拜,每个家庭都应当坚持,由祷告、读经和唱诗组成,或者以简短的形式宣告对上帝的认识。
63-4父母应当在我们圣洁宗教的规范之内,以上帝的话语教导孩子。应鼓励阅读灵修文学,每一种合宜的机会都应用于宗教训诲。《敬拜指南》


1)“家庭教会”
在美国各个地方,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教会组织起来,她们把自己界定为“家庭教会”(family churches.这绝不是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家庭教会”,后者是指不在国家注册登记,在信徒家中或租用的地方聚会的教会――编者注)。位于华盛顿贝尔维尤区的以马内利教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个教会甚至尝试把那些被现代教会各种事工疏远的人招聚在一起。他们有一本小册子,题为《你已经放弃教会了吗?》(Have you given up on church?)。这本小册子宣称:“我们将致力于把父亲培养为合乎圣经的家长……”。
以马内利教会是一个独立的教会。对于一个逆流而上的教会而言,这样做似乎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宗派虽然不以家庭敬拜为特色,但其治理形式可能容许地方教会作出类似的改变。美国长老会就有这样的治理形式,而且,美国长老制教会是旧式美南长老派的主要继承者,而后者即使到20世纪早期,仍然坚持家庭敬拜。在美国长老会的《敬拜指南》中,仍然提到家庭敬拜,认为家庭敬拜是所有家庭都当进行的操练(63-3,4)。
考虑到这一历史背景和教会治理形式,看到有些隶属于美国长老会的教会,包括新近刚成立的一些教会,试图称为家庭教会,也就不足为奇了。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的新圣望长老会是大卫·科芬牧师拓展的第二个教会。科芬牧师告诉来访者说,新圣望长老会有专门针对青年和妇女的侍奉,那就是家庭。教会教导所有新成员明白家庭敬拜的重要性,晓得如何进行家庭敬拜。主日公共敬拜是各个家庭联合在一起敬拜上帝。在主日敬拜之后,在圣堂内进行“主日学”,由牧师教导。话题通常是上午敬拜中的讲道,由牧师回答教会成员提出的问题。
在爱达荷州的莫斯科市,“社群福音团契”(the Community Evangelical Fellowship)是由克力斯多夫·斯基赖特发起的,他对一个规模很大的青年事工感到失望,就建立了这一团契。他逐渐得出这样的结论:青年事工把现代世俗社会中毁坏性的青年文化注入了教会。结果,为了在他的侍奉中使父母同青年在一起,他确信有必要建立一个根基不同,更加合乎圣经的教会。

2)改革宗的抵制
孩子教会的做法,表面看似乎是出于善意,值得赞扬,是明智的,可行的;实际上只不过是耶稣基督教会的一场属灵灾难。它假如不是人类设计的最富毁灭性和破坏性的基督徒教育模式,也是其中之一。假如教会没有抛弃敬拜的合法原则,孩子教会就不会如此兴盛……孩子教会如何开始的?它源于何处?不是源自圣经,而是源于现代化的、世俗的以及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根据最新的孩子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讲求实际应用的方法论的伪装之下,它偷偷地从世界爬进了教会。布鲁斯·戴维斯:《想念孩子:孩子教会合乎圣经吗?》第115页。

改革宗教会一直强调讲道的重要性,讲道是上帝所设立的一个蒙恩之道,因此特别反对所谓孩子教会的发展。布鲁斯·戴维斯是位于密歇根州格兰德拉比斯地区的格兰德山谷正统基督教改革宗教会的牧师,他写过一篇题为“思念孩子:孩子教会合乎圣经吗?”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否定这种做法,说它滋生的是“限制性的敬拜——只限成年人参加的敬拜。”
卡尔.A.胡本撒尔(Karl A. Hubenthal)是正统长老会的牧师,他写了《孩子与敬拜》(Children and Worship,1987)这一小册子。他也反对排除其他教会成员的孩子教会,孩子也是教会的成员,是圣约之子,不能把他们从聚会中排除。
格林维尔长老会神学院(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忠于如J.W.亚历山大和本杰明.M.帕尔玛等人所坚持的旧式长老制。格林维尔长老会神学院还特别指出,南部长老会既坚持威斯敏斯德会议所制定的信仰准则,又强调大觉醒中所发现的归正和新生命的重要性,。
……我们已经在家中教导孩子大概6年了,开始家庭学校时,只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抚养孩子的最好途径,我们被我们自己不能预料的经历所改变。简单地说,我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新的生活观。
    这种观察事情的全新方式,还没有发展成为系统的哲学,但确实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教导孩子方面,特别是在教会的处境中。我们珍惜家庭时间,抵制这样的想法:应当为某些重要的活动而分开我们的家庭。我们对孩子离开我们,参加“孩子教会”的敬拜,感到很不舒服。我们开始怀疑实行年龄隔离的主日学的合理性,我们不喜欢让我们年长的孩子参加青年团体的想法。简单地说,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我们并不相信现在教会服侍孩子和家庭的大多数努力有什么价值。《族长》,1993年7/8月刊,第25页。

神学院忠于家庭敬拜这一改革宗的灵修方式,这反映在神学院对学生的要求上。神学院要求学生在家庭敬拜中促进个人的敬虔,并带领自己的家庭。这些神学生每个人都得到了一本《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作为他们带领家庭敬拜的指南。1992年,格林维尔长老会神学院重新印刷了1647年苏格兰教会采用的《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然后把这一指南发往属于美国长老会和正统长老会的所有教会。反应非常积极,格林维尔长老会神学院又三次印刷了《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1994年,为了进一步研究应用,出版了注释本。

3)家庭教育和“新传统主义”
家庭学校运动是对分离家庭的教会事工批判性再评估的一个重要来源。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以马内利家庭团契的牧师兰卡斯特(Rev.Pil Lancaster),曾经是一个兴盛的教会的副牧师。他本来是从教会的事工中得益处的,没有理由怀疑教会的事工模式。但是,自从他和妻子一起用家庭学校的方式在家教育孩子以来,他们习惯了一起做事并享受随之而来的祝福。兰卡斯特先生逐渐达成这样的确信:男人应当是家庭的属灵领袖。教会不愿意支付薪水让他这样做,他就辞去了所在教会的牧职。虽然他继续保持美国密苏里州长老制教会长老会的成员资格,但他创办了一个以家庭为基础的独立教会。1993年夏天,他决定利用他学习的知识办一份杂志,名为《族长:装备男人成为家庭、教会和社会的圣洁领袖》(Patriach: Equipping Men to Be Godly Leaders in Family, Church, and Socity)。有趣的是,或许是时代的标志,就在《族长》创刊前几个月,另外一本杂志《你当像男人一样退出:对真正基督徒男子汉的呼吁》(Quit You Like Men: A Call to True Christian Manliness),这份杂志专门面对愿意担任属灵领袖,委身“家庭学校和家庭安居”的男人。

3.反对家庭敬拜的本质
为了使教会和家庭归回合乎圣经的敬拜和教导模式,人们进行了大量的颇有希望和价值的努力。然而,我们必须坦白地说,对这一运动的反对仍然是广泛存在的。
《耶利米书》第31章
31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
32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我虽作他们的丈夫,他们却背了我的约。这是耶和华说的。
33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34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这是耶和华说的。

圣经中描述说,由圣灵重生就是上帝的律法刻在人心中。此处的“心”是指个人意志和思想的中心。显然,并不是说一个重生的人就必然能够“用心”明白整本圣经。(这也是我们需要天天进行家庭敬拜的原因),但是,如果说一个重生的人有新的态度和渴望,愿意遵行上帝的话语,这却是合宜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圣经说上帝的律法刻在了我们心中。只要我们在今生仍然活在肉体之中,我们就仍然有缺点和失败。尽管如此,因为我们有了新心,我们最基本,也是最持久的渴望就是合乎上帝的话语,更像道成肉身的圣子的形象。
    当初,我们一听到上帝关于家庭的话时,首先是感到惊奇,觉得难以遵行,但上帝的圣言是有力量的,我们不得不遵行。当我们把上帝的圣言付诸实践时,所得到的就是祝福。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话语受到甚至是那些“保守人士”的蔑视和敌对时,我们感到很难受。我们必须对他们有耐心,就像主对我们有耐心一样。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屈服于压力,放弃上帝对家长的吩咐。我们必须按照上帝在圣经中所启示的模式,改革我们的家庭和教会。



附录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

雷默 译

译者注:每个时代的人都强调自己的时代艰难,世风日下,古道难行。其实,不管时代如何,要想爱主爱人,遵行律法,敬虔度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敬虔有着巨大的力量,所以撒但总是想方设法予以攻击。然而,有主耶稣基督为我们在天上持续地代祷,真正重生得救的人,是没有理由以任何借口不追求敬虔的。当我们受到各样诱惑的时候,要从历代敬虔之人的榜样中吸取力量,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赢得了今生的自由和永远的冠冕。
纵观整个历史,家庭敬拜一直是真正敬虔生活复兴的标记。没有敬虔的家庭生活的操练,一切都难免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假如不在家庭中追求敬虔,努力与家人一同敬拜上帝,仅仅是在礼拜日的时候到教堂中敬拜上帝,多是假冒伪善而已。上帝的圣约是与我们家庭所立的,每个基督徒都有责任在家庭中分别为圣,致力于家庭祭坛的建造,使敬虔的信仰代代相传。
《威斯敏斯德家庭敬拜指南》是在1647年英国威斯敏斯德会议上通过的,与著名的《威斯敏斯德信条》、《威斯敏斯德大教理问答》、《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同为当时教会信仰与生活的标准,可见当时教会对家庭敬拜的重视。如今中国许多教会开始注重学习改革宗神学,但是如果没有在家庭中操练敬虔,孝敬父母,夫妻相爱,教育子女,以敬虔为中心的改革宗信仰就无法在中国确立。译者本人从1999年开始在家中带领家庭敬拜,家庭得以重建,得益非浅。唯愿上帝感动更多的弟兄姊妹,开始家庭敬拜,并推动家庭敬拜在中国的开展,必使上帝得荣耀,圣民得益处。

因着上帝的怜悯,极其纯正的公共敬拜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建立起来。然而,除此之外,每个人都当有单独性的敬拜,并且家庭也当自行聚集,以家庭为单位,敬拜上帝。此二者既与个人和家庭有益,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样的敬拜,随着我们国家改革的进行,敬虔的告白和力量,在个人和家庭方面,都会日益精进。

1.首先,对于个人性的敬拜来说,家庭敬拜是极其必要的,每个人都当自己私下祷告、默想。这种操练所带来的巨大益处是言语无法描述的,只有那些真正谨守,身体力行的人,才能完全品尝到其中的甘甜。这种个人性的敬拜也是蒙恩的工具,基督徒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与上帝交通,预备自己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因此,牧师确有必要鼓励每个人都进行这样的操练,或在早晨,或在晚上,其它时间亦可。另外,这也是每位家长的责任,既注意自己这样行,同时也要留心,鼓励处于他的监护之下的每个人,每天都当殷勤遵行。

2.作为一个敬虔的家庭,每天举行家庭敬拜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的本分:首先,为教会、国家、每个家庭成员的生命和目前的需要而祷告、赞美;其次,阅读圣经,用朴素的语言进行教理问答,这样所有的人,特别是那些孩子们,在参加公共敬拜的时候,就能更好地得益,自己读经的时候,也能多得益处。同时,应当讨论经文对家中每个人的应用,何处是劝勉,何处是责备,都由家中有权柄的人予以合宜的解释。

3.解释圣经是教牧人员的本分和职责,任何人不管有什么资质,如果没有蒙召传道,分别为圣,就不要擅自解经。同样,家长也蒙上帝特别的呼召,清清楚楚地向家人宣读圣经,是其当尽的本分。读经之后,对于读过的经文加以讨论,晓得经文的应用,也是值得称赞的。比如说,如果在所读的经文中有对某种罪的责备,那么家长就当警告全家警醒谨守,不要犯这样的罪。如果上帝在经文中以审判来威吓,或者经文中描述了上帝的审判,就当提醒全家注意,不要因为自满和怠惰,就使这样的审判,甚至更可怕的事情临到自己的身上。最后,假如上帝在经文中吩咐了什么责任,就当激励每个人寻求基督加添力量,使我们能尽自己当尽的本分;若是在经文中上帝应许了什么安慰,就当求主怜悯,赐给这样的安慰。在上述所有事宜中,家长都当好好地带领,家人有问题或疑惑,就向家长求问。

4.家长要留心,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不得半途退出家庭敬拜。另外,既然家庭敬拜的责任是属于一家之长的,牧师就要劝勉那些懒惰的人,训练那些软弱的人,使每个家长都有适宜的装备。经过长老治理会的批准,教会也可以任命人培训家长及其家人。假如家长确实不适合带领家庭敬拜,那么经过牧师和堂会的认可,另外一个家庭成员可以带领家庭敬拜。对于所推荐的人选,牧师和堂会应当向长老治理会负责。如果因着上帝的护理,牧师应当出席并主持家庭敬拜,牧师应当在全体家人都在场的情况下主持,除非是有特殊的原因(比如有事应当私下讨论),才能仅仅与某些家人会面。

    5.懒惰之人,基督教信仰还不明确的人,信仰不坚定的人,一概不得带领家庭敬拜,即使他们自愿也不可。否则,就有各样的谬误偷偷地进入家庭之中,导致那些容易上当受骗,没有头脑的人走偏。

6.家庭敬拜是家庭私事,不当广泛邀请他人参与,除非他们是来访的人,或是来吃饭的客人。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应当邀请他们一同参与。

    7.在非常时期,遭遇艰难困苦的时候,上帝确实曾经祝福过不同家庭的聚会,那时正常的教会次序被打乱了。然而,在和平稳定的时期,当福音纯正的时候,我们相信不应鼓励很多家庭聚集在一起。这样容易限制每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参与;而且,慢慢也会影响到教会公共侍奉的需要,造成教会里家庭之间的裂痕,甚至使教会陷入分裂。这些都会引进更大的谬误,使恶人的心更加刚硬,给义人带来极大的伤痛。

    8.在主日的时候,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己先寻求主,然后全家一起寻求主(唯独祂的手能预备人心),预备自己的心灵,准备参加敬拜,使敬拜的时间确实成为他们的祝福。家长应当留心,使每个处于他的监护之下的人都要参加公共敬拜,成为地方教会的一员。公共敬拜结束,祷告之后,家长要看家人都领受了什么。主日余剩的时间应当分别出来,用于教理问答,一起讨论上帝的话。另外,家人也可以自己读经、默想、祷告,使他们自己与上帝的相交不断加增。这一切目的都在于使公共聚集的祝福和益处得以加增,并得到正确的领受,使每个人都对永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9.那些会祷告的人都当祷告,因为祷告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使用。那些刚刚信主的人,也可以借助已有的祷告开始祷告。然而,不要因此而满足,或者以此为属灵的怠惰的借口。在自己的灵修时间里,他们应当殷勤地、恳切地求告上帝,使他们能够祷告,感动他们的心思想,感动他们的口说话,为他们家庭必须的事项祷告。以下就是一个祷告的指南:

10.祷告应当包括:
(1)承认自己不配在祷告和敬拜中来到大而可畏的上帝的面前,恳求上帝赐给一个真心祷告的灵;
(2)承认个人的罪和家庭的罪,为罪而责备自己,省察自己,承认有罪,真正谦卑在上帝的面前;
(3)在圣灵的引导下,奉耶稣基督的名,发自内心地恳切地求告上帝赦免自己的罪;求上帝施恩,使自己有悔改之心,认真、公义、敬虔地生活,高兴欢喜地侍奉上帝,行走在祂的面前;
(4)感谢上帝对祂子民的诸多怜悯,尤其是对自己的怜悯,特别是对于上帝在基督里的大爱,和福音的光照而感谢上帝;
(5)为自己当时灵命上和身体上的需要祷告,不管是身体健康与否,不管境遇是逆是顺,都当恳求上帝特别施恩;
(6)为普世基督教会代祷,为有改革宗信仰的教会祷告,特别是为自己所在的教会祷告;为那些为基督的缘故而受苦的人代祷;为我们所有的尊长祷告,为国家在位掌权的祷告;为地方长官,为所在教会的牧师和整个肢体祷告;为因公外出的邻舍,也为那些留在家中的邻舍祷告;
(7)在结束的时候,要殷切地渴慕在他爱子的国度的降临中,在他旨意的施行过程中,天父得到荣耀;确信自己的祷告已蒙垂听,他们根据父的旨意所祈求的必定成就。

    11.家庭敬拜的举行必须极其认真,不要拖延,要避免一切世上分心的事,避免各样的拦阻。不管不信上帝的人和世俗之人如何嘲笑,都要照样进行。为了更好地推行家庭敬拜,带领人和教会中所有的长老,都应当激励自己和家人亲自施行。不仅如此,他们也当同意,要在他们所牧养的所有家庭中推行家庭敬拜。

    12.上面所提及的是在家庭敬拜方面的一般责任,另外,还有特殊的责任。在某些特殊的处境中,不管是在私下,还是在公开场合,当主呼召他们的时候,都当在家庭中尽谦卑和感恩的本分。

    13.上帝的圣言要求我们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和善行。在当今时代,不敬上帝之风四处猖獗。那些轻慢上帝的人,放纵情欲,毫无节制,他们见到我们并不效法他们就颇为诧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会中的每个成员,更当在彼此造就的责任上时时殷勤,激励自己和他人,或教训,或劝勉,或责备;要彼此鼓励,断然拒绝邪恶之事和世上的情欲,敬虔、严肃、正直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由此而把上帝的恩典显明出来;要安慰软弱的人,彼此代祷。在上帝的护理之下,当某些特殊场合出现的时候,就当履行此类的责任。也就是说,当人遭遇灾难、十字架或极大的难处,寻求建议和安慰的时候;或者犯罪的人受到私下的劝戒,假如没有什么果效,就当根据基督的律法,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凭两三个人的口句句都要定准。

    14.在人的良心疲惫、愁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提供合适的建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运用了一切私下的和公开的方法之后,良心仍然没有平安,就应当去找自己的牧师,或者某个有经验的基督徒。但是,如果良心不安的人处于一定的情况下,因为性别、慎重、羞怯,或害怕出现丑闻,要求有一个敬虔、严肃的密友与他们一同到所说的地方,有这样的朋友陪伴,作为证人出现,也是适宜的。

   15.在上帝的护理之下,有来自不同家庭的人,离开他们各自的工作,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聚集在一起。既然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想享有上帝的同在,与上帝同行,不忽略祷告和感恩的本分,他们就当安排他们中间装备最好的人带领“家庭”敬拜。他们也当谨守,不要让败坏的言语从自己口中发出来,只是说那些美好的造就人的话,使那些听他们分享的人得蒙恩惠。

这些指南的目的和范围有两个方面。首先,在教会所有的教牧人员和会众中,可以根据每个人所在的地方和所从事的工作,使敬虔的权柄和操练得到保护和推进,基督徒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敬和懈慢可以受到抑制。其次,假如聚会或做法有可能孳生错谬、丑闻和分裂,使公共敬拜和服事受到藐视或忽略,使人忽视自己当尽的基督徒的本分,以及其他不是来自上帝的灵,而是属乎血气,与真理和和睦相悖的作为,就不要进行。


参考书目

Albro,John A. “The Life of Thomas Shepard,” in Thomas Shepard, The Sincere Convert and the True Believer. Reprint. Ligonier, PA: Soli Deo Gloria Publications, 1991.
Alexander,J.W. Thoughts on Family Worship. Reprint. Harrisonburg, VA: Sprinkle Publications,1991.
Baxter,Richard. A Christian Directory, Vol.I. Reprint. Ligonier, PA: Soli Deo Gloria, 1990.
Bendroth,Margaret Lamberts. “Fundamentalism and Femininity: Points of Encounter Between Religious Conservatives and Women, 1919-1935,”Church History, June 1992. Vol.61, No.2
Benson,Clarence H. The Sunday School in Action. Chicago: Moody Press, 1941.
Benton,Lancelot Charles Lee, Trans. The Septuagint with Apocrypha: Greek and English. Reprint.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86.
Boice,James Montgomery. Ephesians: An Expository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8.
Bremer,Francis J. The Puritan Experiment: New England Society from Bradford to Edwards.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76.
Bushnell,Horace. Christian Nurture. Repri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6.
Canfield,Ken R. 7 Secrets of Effective Fathers. Wheaton: Tyndale, 1992.
Carson,Mary Faith and James J.H.Price, “The Ordination of Women and the Bible,” Journal of Presbyterian History, Summer 1981.
Cawdrey,Daniel. “Family Reformation Promoted,”. Reprinted Naphtali Press Anthology, No.4, 1991.
Church of Scotland, The Directory for Family Worship(1647). Reprinted by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2; Annotated editon, 1994.
Coalter,Milton J.,Jr. Gilbert Tennent, Son of Thunder: A Case study of Continental Pietism’s Impact on the First Great Awakening in the Middle Colonies.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Number 1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6.
Dabney,Robert L. Systematic Theology. Reprint. Edinburgh and Carlisle PA: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5.
d’Aubigne,J.H.Merle. Family Worship: Motives and Directions for Domestic Piety a sermon preached in Brussels and published in Paris in 1827. Reprint. Dallas: Presbyterian Heritage Publications, 1989.
Davis,Bruce. “Missing Children: Is Children’s Church Biblical?” in The Standard Bearer, Vol.70, No.5. (December 1, 1993).
Douglas,Ann. The Feminiz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7.
Dwight, Theodore. The Father’s Book. Springfield, MA: 1835.
Edersheim,Alfred.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 Reprint. Peabody, MA: Hendrickson.
Edwards,Jonathan. “Farewell Sermon,” 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Vol.I., ed. Edward Hickman.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74.
Elliott,Emory. Power and the Pulpit in Puritan New Englan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Fassler,Margot and Peter Jeffery. “Christian Liturgical Music from the Bible to the Renaissance.” in Sacred Sound and Social Change: Liturgical Music in Jewish and Christian Experience. ed. Lawrence A. Hoffman and Janet R. Walton.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2.
FooTe,William Henry. Sketches of North Carolina. New York: Robert Carter, 1846.
Geneva Bible. A facsimile of the 1599 edition with undated Sternhold & Hopkins Psalms. Buena Park CA: Geneva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Gouge,William. Of Domesticall Duties. London: STC 12119, 1622. P.18.
Grimke,Thomas S. “Address of Thomas S. Grimke at a meeting in Charleston, SC held March 29, 1831, to consider a resolution of the American Sunday School Union respecting Sunday schools in the Valley of the Mississippi.” Philadelphia: American Sunday School Union, 1831(pamphlet).
Harris,R. Laird, et.al.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2 vols. Chicago: Moody, 1980.
Henry,Matthew. “A Church in the House: A Sermon Concerning Family Religion, Preached in London, April 16, 1704,”The Complete Works of Matthew Henry, Vol. II.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8.
Hubenthal,Karl A. Children and Worship. Havertown, PA: New Covenan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7.
Houghton,S.M. Sketches in Church History.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0.
House,Kirk. God’s Claims on Your Children. Sterling, VA: GAM Printers, 1977.
Hughes,Philip. The Reformation in England, 3 Vols. London: Hollis and Carter, 1950.
Ignatius of Antioch, “Epistle to the Philadelphians” in Alexander Roberts and James Donaldson, eds.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I. (Christian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Buffalo, 1885).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3 vols. Leicester, England & Wheaton, IL: Inter Varsity/Tyndale, 1986.
Johnson,Benton. “From Old to New Agendas: Social Issu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Milton J.Coalter, et.al., The Confessional Mosaic: Presbyterians and Twentieth-Century Theology. Louisville, KY: The Westminster/John Knox Press, 1990.
Kuhn,Anne L. The Mother’s Role in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England Concepts 1830-186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7.
Lancaster,Phil. “The Family-Based Church,” Patriarch, July/August, Issue#1.
Latourette,Kenneth Scott.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I. Beginnings to 1500. San Francisco: Harper Collins, 1975.
Loetscher,Lefferts A.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resbyterians, 4th ed.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8.
Melton,Julius. Presbyterian worship in America: Changing Patterns Since 1787. Richmond, VA: John Knox Press, 1967.
Morgan,Edmund S. The Puritan Famil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6.
The New Schaff-Herzog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 15 vols ed. Samuel Macauley Jackson. Reprint.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7.
Packer,J.I. A Quest for Godliness: The Puritan Vision of the Christian Life. Wheaton, IL: Crossway Books, 1990.
Palmer,Benjamin M. The Family in its Civil and Churchly Aspects. Reprint. Harrisonburg, VA: Sprinkle Publications, 1991.
Pfeiffer,Charles. Old Testament Histo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3.
________________. Ras Shamra and the Bible.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2.
Minute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 1706-1788. Phila., PA: 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 1976.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ook of Church Order, rev.ed. Richmond, VA: John Knox Press, 1959.
Roberts,Alexander and James Donaldson, eds.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I. Buffalo, NY: Christian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1885.
Ryken,Leland. Worldly Saints: The Puritans As They Really Wer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6.
Schaff,Phillip. The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Repri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4.
____________.Creeds of Christendom, Vol. III. The Evangelical Protestant Creeds. Reprint. Baker Book House, Grand Rapids, 1983
Schlect,Christopher. “The Generation Gap,” in The Patriarch, January/February and March/April, Nos.4 and 5,(1994).
Shearer,J.B. Hebrew Institutions, Social and Civil. Reprint. Greenville, SC: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4.
__________, Selected Old Testament Studies. Reprint. Greenville, SC: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Principles. Reprint. Greenville, SC: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4.
Smith,B.M. Family Religion, or The Domestic Relations as Regarded by Christian Principles. Reprint. Greenville, SC: Green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1991.
Smith,J.B. Greek-English Concordance to the New Testament. Scottsdale, PA: herald Press, 1955.
Shepard,Thomas. The Sincere Convert & The Sound Believer. Reprint. Ligonier, PA: Soli Deo Gloria, 1991.
Singer,C.Gregg. The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History.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64.
Thompson,Ernest Trice. Presbyterians in the South, Volume One 1607-1861. Richmond, VA: John Knox Press, 1963.
Thornwell,James Henley.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ames Henley Thornwell. 4 vols. Reprint. Edinburgh and Carlisle, PA: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74.
Trinterud,Leonard J. The Forming of An American Tradition: A Re-examination of Colonial Presbyterianism.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9.
Waltke,Bruce K. And M. O’Connor.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Winona Lake, IN: Eisenbrauns, 1990.
Weeks,Louis. “Why We’ve Lost Members,” Presbyterian Survey, May 1989.
Westminster Assembly of Divines.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Glasgow: Free Presbyterian Publishers, 1973.
Whitefield,George. “The Great Duty of Family Religion,” in The Godly Family. Pittsburgh: Soli Deo Gloria Publications, 1993.
Wigram.George V. The New Englishman’s Hebrew Concordance. Reprint, edited by Jay Green.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84.
Wilson,L.J. History of a Southern Presbyterian Family. n.d.
Wishy,Bernard. The Child and the Republic: The Dawn of Modern American Chile Nurtur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68.
Witsius,Herman(1636-1708). The Economy of the Covenants Between God and Man: Comprehending A Complete Body of Divinity, 2 Vols, Reprint. Escondido, California: The den Dulk Christian Foundation, 1990.
Wylie,J.A. History of the Waldenses. London, Paris & New York: Cassell & Company. Reprinted in 1985 by Church History Research & Archives, Gallatin, TN.
Zerwick,Maxillian. Biblical Greek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Rome: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90.


--------------------------------------------------------------------------------
中文和合本译本仍然翻译为“警戒”。――编者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教导孩子的父亲